[实用新型]一种多路可调光恒流输出的LED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4773.2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5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吴雯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雯雯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路可 调光 输出 led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路可调光恒流输出的LED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日渐匮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已成共识。在照明领域中,人们一直都在寻求一种高发光效率、高显色性、稳定性高、无频闪、长寿命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光源,并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能消耗、降低人工维护费用的作用,LED几乎具备了作为照明光源的所有优点。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能发光的半导体器件,当施加一正向偏压,由于外加电场所造成的电位差,使得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薄膜移动,并在电子和空穴复合时把多余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LED的发光强度(亮度),主要是由流经LED电流的大小所决定,其亮度与电流成正比关系,亦即,高电流流过LED时,将会获得高亮度,反之,当低电流流过时则亮度将相对的减弱。但如持续提供高电流以达到高亮度的需求,则会有发光二极管使用寿命降低或浪费电等问题需要解决。便携式LED灯由直流电池供电,对功耗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常常工作于较严酷的室外环境,因此对其驱动电源的散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由于驱动电源的故障造成LED灯的无法正常使用,现在大功率LED大都采用多个独立LED驱动电源模块来解决此问题,但这种方式同时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多路恒流输出并单路可调光的LED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宽电压输入,电压输入范围3V~28V的LED驱动电路,用于为LED阵列点亮时提供恒定的电流,实现恒流控制,并可以调节输出恒定电流的值实现亮度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路可调光恒流输出的LED驱动电路,应用于通过3V~28V直流电源点亮LED阵列,包括恒压源、PWM产生与控制电路和多路恒流源,其中恒压源输入端与直流输入电源连接,恒压源与PWM产生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恒压源分为多路输出,分别与多路恒流源的输入连接,PWM产生电路与恒流源和多路恒流源连接,多路恒流源的输出与多路LED串并接,恒流源产生恒定电流,点亮LED串并使其保持正常工作;PWM产生与控制电路控制恒压源的启动;PWM产生与控制电路产生占空比可以调节的PWM调光方波,恒流源根据此PWM调光方波占空比值调节其输出恒定电流值的大小,电流值大,LED串的亮度高,相反电流小,LED串的亮度相应变低,以此实现LED调光。
优选地,所述恒压源采用美国美信(MAXIX)公司的DC/DC转换芯片MAX668实现恒压控制。
优选地,所述恒流源采用美国美信(MAXIX)公司的可调恒流源芯片MAX16803实现恒流控制。
优选地,所述PWM产生与控制电路采样MCU实现,所述MCU选用美国微芯公司(Microchip)的单片机PIC684。
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单路恒压源分为多路恒流源的方式实现多路恒流输出,降低了成本。
(2)采用MCU产生PWM控制脉冲的方法,实现LED的恒定电流控制,利用MCU控制实现恒压源的启动以及各种异常状态下的自动保护,简化硬件电路设计,提高电路可靠性。
(3)利用MCU采用数字调光的方式实现调光电路,提高效率,保证了LED色彩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路可调光恒流输出的LED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路可调光恒流输出的LED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相反,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雯雯,未经吴雯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47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芳纶纤维与碳纤维混编布
- 下一篇:低碳城市污水实现部分亚硝化的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