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旋转幕墙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7701.6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7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勇;花定兴;欧阳立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三鑫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6B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旋转 幕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幕墙结构,更具体地说指一种局部幕墙与主体幕墙为分体式结构,该分体结构可以旋转90°,以达到通风换气的效果。
背景技术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对人类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自然通风这项古老的技术重新得到重视。一般而言,对于有条件在过渡季节利用自然通风的形式,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的建筑,自然通风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节能措施,它不消耗动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通风换气效果。一直以来,幕墙建筑一般采用开启窗作为进风口,利用烟囱效应产生自然通风,但对于剧场,体育馆,科技馆,机场航站楼候机大厅等这种高大空间的自然通风而言,传统概念上的全室均匀混合气流组织已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旋转幕墙,采用局部幕墙与主体幕墙为分体式结构,该分体结构可以旋转90°,以达到通风换气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旋转幕墙,包括与幕墙主体旋转式固定联接的立柱体,及与立柱体固定联接的旋转幕墙体,还包括设于立柱体下端的从动轮,及与从动轮传动联接的动力机构。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旋转幕墙体包括若干根固定于立柱体两侧的横梁,及与横梁外端固定联接的侧柱体;所述的各个横梁之间设有玻璃。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侧柱体外侧还设有密封胶条;最上边横梁的上侧和最下边横梁的下侧也设有密封胶条;所述的幕墙主体设有用于容置从动轮和动力机构的动力空间;所述的动力空间位于立柱体的下方。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电机和与电机传动联接的减速机构;所述的减速机构设有与从动轮传动联接的主动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从动轮为大链轮,主动轮为小链轮,还包括用于传动联接小链轮与大链轮的链条。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与电机电性联接的驱动器、与驱动器电性联接的控制器、与控制器电性联接的电源电路。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设有位于侧柱体外侧的电磁门锁机构,所述侧柱体上设有与电磁门锁机构对应的锁孔;所述的电磁门锁机构与控制电路电性联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大链轮上设有定位机构;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若干个定位块,还包括与控制电路电性联接的定位开关。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定位开关和定位块分别包括0°、22.5°、45°、67.5°、90°五个位置的定位开关和定位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与控制电路联接的风速传感器、雨水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遥控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对幕墙的局部采用分体式结构,形成旋转式幕墙体,利用动力机构驱动旋转式幕墙体,利用传感技术,根据室内温度和风速,对旋转式幕墙体的开启角度进行自动动调整,以利用自然风实现室内温度的自动调节和空气自然流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十分适合气温较为适宜的春秋季节,也适合常年气温变化不大的地方(比如昆明)。特别适合大型室内的幕墙结构上,比如剧场、体育馆、科技馆、机场航站楼等建筑幕墙。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旋转幕墙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旋转幕墙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包括多个开启角度的状态);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旋转幕墙具体实施例的电路方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幕墙主体 11 动力空间
2 立柱体 21 从动轮
22 链条 3 旋转幕墙体
31 横梁 32 侧柱体
321 锁孔 33 玻璃
4 动力机构 41 电机
42 减速机构 421 主动轮
5 控制电路 51 驱动器
52 控制器 53 电源电路
6 电磁门锁机构 71 风速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三鑫幕墙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三鑫幕墙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77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