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纸张荧光增白剂含量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7524.6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5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沃其中;冯勤伟;唐彩燕;胡丽霞;孙云杰;章璠;王维嘉;赵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阳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纸张 荧光 增白剂 含量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生纸等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纸中荧光增白剂的定量检测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卫生纸的生产过程中,不少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回收废纸作为主要纸浆原料,由于废纸在回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将油墨带入到纸浆中,因此降低了成纸的白度,为了弥补白度上的损失,一些厂家在纸浆中加入荧光增白剂,虽然提高了成纸的视觉白度,但是皮肤接触荧光增白剂被人体吸收后,在人体内蓄积,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能导致细胞畸变。当接触人体时,它会随着毛孔进入体内,对人体皮肤、脏器、各系统产生严重危害。来自日本的调查指出,荧光增白剂随着女性贴身衣物会直接大量进入乳腺,直接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并导致皮肤癌等可怕的病变。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广泛用于纺织、造纸、洗涤剂、塑料等行业。在纸张生产过程中,增加纸张白度主要是通过在纸张生产中加入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简称FWA)。荧光增白剂分子含有发色基团,发色基团具有可发生跃迁的π电子体系,最常见的有乙烯基、苯环、萘环等。在日光照射下,增白剂分子吸收日光中的紫外光,使发色基团中的电子发生跃迁,分子激发后能级比基态级高,但不稳定,在很短时间内会返回基态,当通过辐射光子跃迁回到基态时,就会辐射出荧光。荧光增白剂在紫外线照射下激发出蓝紫色荧光波段,这种蓝紫色荧光正好同纤维原有的微黄色互为光学补色,可以将织物、纸张、塑料、涂料或其他物体上用化学法不能除去的黄褐色素变为白色从而提高产品的商品价值。
目前,国内外有关荧光增白剂的标准和规定较少,经检索发现的相关规定如下:
●欧盟2009/568/EC《生活用纸获得生态标签所需符合的标准》中有相关规定。该决议中规定:如果生活用纸产品要取得生态标签(Eco-label)则必须保证产品中不会渗出荧光增白剂(optical brighteners)。但是该指令中的规定只是针对于申请生态标签的生活用纸产品,并未禁止在所有生活用纸产品中使用荧光增白剂。
●在美国FDA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emo for Food Contact Notification No.000015中允许荧光增白剂在与食品接触的纸盒纸板中使用,非涂布纸和纸板使用量限量为0.5磅/吨(约为0.225g/kg),在涂布纸和纸板使用限量为0.25磅/吨(约为0.225g/kg)。
●有报道称,日本厚生省经过动物试验证实荧光增白剂有致癌性,已严禁在食品包装用纸中使用荧光增白剂。但未查询到权威发布的原始的试验资料和数据。
●在韩国,对湿巾中的荧光增白剂迁移规定为不得检出,儿童和成人用一次性尿布规定为不得迁移。
我国针对荧光增白剂的相关标准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GB11680-1989《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规定食品包装纸不得采用废旧纸和社会回收废纸作为原料,也不得使用荧光增白剂或对人体有影响的化学助剂为添加剂。
●GB14930.1-1994《食品用工具、设备用洗涤剂卫生标准》适用于以清洗剂等物质配制成的专用于清洗食品工具、设备以及蔬菜、水果的洗涤剂,该标准规定不得检出荧光增白剂。
●GB/T 24691-2009《果蔬清洗剂》明确规定产品中不得检出荧光增白剂。
●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中允许C.I.荧光增白剂87*,最大使用量为0.3%。
经过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库中对上述造纸行业中主要使用的7种荧光增白剂的毒理学性质进行了查询,结果发现除了荧光增白剂BBU外,其余物质都尚未建立较为详细的毒性数据。
对于荧光增白剂BBU,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小组(IPCS)的数据库中提到该物质对眼睛有轻度刺激作用。而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数据库中也提到其对眼睛有微弱刺激,但是对皮肤无刺激,且无致敏性、致癌性和基因毒性。采用鱼类进行的实验表明其急性毒性LC50≥1000mg/L,大鼠经口LD50>15000mg/kg。
研究荧光增白剂对人体的危害,关键是测量出皮肤能否吸收荧光增白剂以及能吸附多少量的荧光增白剂。其吸附的量与荧光增白剂的化学结构有关。研究试验表明,其中接触含荧光增白剂的量为0.001-0.03mg/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阳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未经富阳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75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