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和构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3534.6 | 申请日: | 2012-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3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运;李晓明;胡金星;简志坚;李微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电力 线路 模型 构建 方法 装置 | ||
1.一种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地形数据和影像数据建立三维虚拟地理场景;
建立电力杆塔模型以及其它输电设备模型;
获取输电线路结构数据,并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确定所述电力杆塔的位置和方向;
将电力杆塔模型和其它输电设备模型加载到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
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和所述电力杆塔在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的位置构建三维电力线路模型,并进行输电线路悬垂度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地形数据和影像数据建立三维虚拟地理场景的步骤包括:
获取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数据和数字正射投影图影像数据,对所述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数据和数字正射投影图影像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统一空间编码使地形数据与影像数据按编码一一对应;
根据所述一一对应的地形数据与影像数据建立三维虚拟地理场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电力杆塔模型以及其它输电设备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电压和用途建立不同的电力杆塔模型,并建立其它输电设备模型,所述其它输电设备模型包括绝缘子和/或标志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确定所述电力杆塔的方向的步骤包括:
以相邻电力杆塔为起始点,将电流方向设为向量方向;
当获取到输电线路方向不变时,将所述电力杆塔的方向设为与所述电流向量方向相同的方向;
当获取到在输电线路中间存在电力杆塔时,将中间电力杆塔的方向设为两端电力杆塔之间电流方向的向量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电力杆塔模型和其它输电设备模型加载到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的步骤包括:
在电压确定的区域内加载一个电力杆塔模型到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再将所述电力杆塔模型进行正交矩阵变换得到多个电力杆塔模型;
加载所述其它输电设备模型到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输电设备包括绝缘子;
所述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和所述电力杆塔在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的位置构建电力线路模型,并进行输电线路悬垂度校正的步骤为:
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和所述电力杆塔在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的位置采用二次贝塞尔曲线构建电力线路模型,并进行输电线路悬垂度校正,包括以下步骤:
取两个相邻电力杆塔顶端或绝缘子中心为两个控制点;
根据所述两个控制点连线的中心点竖直向下偏移预设距离得到第三个控制点;
根据所述三个控制点采用二次贝塞尔曲线公式计算生成电力线路模型;
校正所述第三个控制点。
7.一种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维虚拟地理场景建立模块,用于根据地形数据和影像数据建立三维虚拟地理场景;
电力设备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电力杆塔模型以及其它输电设备模型;
杆塔确定模块,用于获取输电线路结构数据,并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确定所述电力杆塔的位置和方向;
加载模块,用于将电力杆塔模型和其它输电设备模型加载到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
电力线路模型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输电线路结构数据和所述电力杆塔在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中的位置构建三维电力线路模型,并进行输电线路悬垂度校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虚拟地理场景建立模块还用于获取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数据和数字正射投影图影像数据,对所述数字高程模型地形数据和数字正射投影图影像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统一空间编码使地形数据与影像数据按编码一一对应,以及根据所述一一对应的地形数据与影像数据建立三维虚拟地理场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维电力线路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设备模型建立模块还用于根据电压和用途建立不同的电力杆塔模型,并建立其它输电设备模型,所述其它输电设备模型包括绝缘子和/或标志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353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