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甲醛低水溶性多聚磷酸铵产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62392.1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朱峰;吴伟俊;刘君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捷尔思阻燃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K9/10 | 分类号: | C08K9/10;C08K9/06;C08K3/32;C09C1/00;C09C3/12;C09C3/10;C09D7/12;D06M11/71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醛 水溶性 磷酸铵 产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化学领域,具体是一种无甲醛低水溶性多聚磷酸铵产品及其制备方法。该产品可以直接作为涂料和纺织品的阻燃剂使用。也可和碳源、气源配合,作为聚烯烃和弹性体材料的无卤膨胀型阻燃剂使用,包括聚丙烯、聚乙烯、POE、TPO、TPE和聚氨酯弹性体TPU等。
背景技术
结晶II型多聚磷酸铵(APP)是一种可以生物降解的以磷、氮为主要成分的环保无机阻燃剂,可用于涂料、塑料和橡胶阻燃。目前国际上对纺织品的阻燃法规和安全性要求日趋严厉。特别是针对航空、车用纺织品和室内装饰等特定使用环境,对纺织品阻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格限制了溴系阻燃剂、及锑等重金属的使用,并对磷酸酯、甲醛等有机可挥发物提出了要求。
APP可以满足上述阻燃和环保要求,但本身作为一种多聚磷酸的铵盐,存在易吸潮、吸湿,耐水性差、易分解的问题,一旦水解,会分解释放出小分子物,与材料的相容性变差,出现渗透、迁移现象,导致制品原有的阻燃性能大大降低,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一般采用表面处理包覆的方法进行处理,主要有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有机硅树脂、硅氧烷和环氧树脂进行包覆处理。
公开专利有DE2949537、DE3005252、DE3316880采用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法,这是较成熟的工业化生产路线,德国Calriant和西班牙Budenheim均采用了该包覆处理方法,其代表产品分别是Calriant Exolit 462和 Budenheim FR CROS 487。可以大大降低APP的水溶性,但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由于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使用过程,特别是受热时中有甲醛释放,不能满足欧洲“直接与皮肤接触纺织品中甲醛量不能超过30ppm,所有其他纺织品甲醛量不能超过300ppm”的规定。
APP的三聚氰胺表面处理,日本CHISSO CORP在这方面申请了多篇专利。在US5945467中通过高温使APP表面失氨,同时使三聚氰胺升华,进而形成包覆层。该方法避免了甲醛问题,可以改善APP的水溶性。但在应用存在缺陷,三聚氰胺有增稠性,使纺织品阻燃浆料不稳定,存放期短,使用范围受到影响;生产过程难度大,对设备和工艺要求高。
公开专利WO9208758A1,JP8134455和JP3131508为硅树脂包覆处理,在亲水性有机溶剂下(如丙酮,醋酸乙酯和甲醇),采用有机硅氧烷聚合物对APP进行包覆处理。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APP的水溶性。但存在下面的问题:需要采用有机溶剂,产品后处理复杂,对环境有影响;处理效率低,树脂随溶剂有流失。
专利CN155613 CN101537331中所述采用环氧树脂包覆处理,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DMF等)和水混合溶液下,通过加热使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溶解,对APP进行处理。但水溶性改善不明显,一般是已改善与聚合物相容性为目的的。
上述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无醛化和耐水性上不能同时满足。目前常用的甲醛-三聚氰胺树脂包覆,水溶性低,耐水性好,但存在甲醛问题,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会缓释甲醛。用而硅树脂和环氧树脂处理的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航空及车用纺织品低水溶性的耐水性要求,不能满足航空及车用纺织品的耐水性要求,而且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用三聚氰胺处理处理的,三聚氰胺有增稠性,会引起乳液粘度变化,使纺织品阻燃浆料不稳定,存放期短,在耐水性上也不能满足航空及车用纺织品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多聚磷酸铵产品无甲醛、低水溶性。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克服多聚磷酸铵产品制备中需要反应介质,进而带来后处理的麻烦。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对APP进行性能改性,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环氧的固化交联剂-氨基硅氧烷预先反应到缺铵的多聚磷酸铵颗粒表面,氨基硅氧烷的Si-OH/ Si-OR和缺铵的多聚磷酸铵上的P-OH发生脱水或脱醇反应,形成-P-O-Si-,固定在APP颗粒表面,实现交联剂在II型多聚磷酸铵颗粒表面的均匀分布,见反应1-2。
反应1 脱水
反应2:脱醇
当然也不可避免有部分-Si-NH2和APP表面的P-OH发生酸碱反应(反应3),但不是主要反应,而且结合不牢固,加热后分解。
反应3:成有机胺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捷尔思阻燃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捷尔思阻燃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23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