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9629.0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0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述智;夏伟;朱绍辉;张浩;王晓丽;徐权汗;李之详;许团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中仁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铜绿 微囊藻 海泡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泡石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我国东海海域几乎每年都爆发大面积的以东海原甲藻为优势种的赤潮.赤潮爆发时水体中的藻细胞密度最高可达到36×107/L,影响面积达到几百至上千亩,如何有效地控制有害赤潮的发生和防止由其产生的危害,成为目前赤潮研究的重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已研究了多种治理水华的方法,如化学法,机械法,生物法等,化学法虽可快速杀藻,但由于可能造成其他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多地被认为不宜在天然水中使用;杀藻法也可造成藻毒素的加速释放;机械法往往基于“取出”的思想,虽然可使取出的藻不再污染原水体,但由于效率特别是成本的限制,一般只适用于小水塘或局部高藻水域的临时处理,基于“取出”的技术往往无法高效、廉价地应用于大面积赤潮的治理,而“大面积”正是该环境灾害的特点和难点;生物法特别是生态修复的方法对于小范围、固定区域内藻华的防治是重要的方法,但这类方法往往需要事先投入巨大的人造工程,以创造并控制抑制藻华所需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在透明度低或缺乏适当底泥的水底难以生存,或动物生存的条件,因而见效慢、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解决目前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方法见效慢、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一、海泡石的提纯:称取一定量70目的海泡石,分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10g/L的悬浮液,搅拌均匀后静置30min,将上清液离心分离,收集海泡石沉积物,烘干、研磨后过180目筛,经X-衍射分析证实,所得海泡石纯度达90%以上;
二、海泡石的电性改性:称取一定量的180目的海泡石,纯度大于90%,分散于1000mg/L的Fe3+溶液中,所述Fe3+溶液用NH4Fe (SO4)2·12H2O配制,常温振荡5h,离心、烘干,研磨后过180目筛即得改性海泡石。
本发明提供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该方法简单易懂,制备的海泡石的絮凝力强,利用海泡石的絮凝作用控制铜绿微囊藻的污染,速率快,效力高,生物安全性强,是未来治理水华的有效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海泡石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一、海泡石的提纯:称取一定量70目的海泡石,分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10g/L的悬浮液,搅拌均匀后静置30min,将上清液离心分离,收集海泡石沉积物,烘干、研磨后过180目筛,经X-衍射分析证实,所得海泡石纯度达90%以上;
二、海泡石的电性改性:称取一定量的180目的海泡石,纯度大于90%,分散于1000mg/L的Fe3+溶液中,所述Fe3+溶液用NH4Fe (SO4)2·12H2O配制,常温振荡5h,离心、烘干,研磨后过180目筛即得改性海泡石。
铜绿微囊藻用BG11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并定时添加适量新鲜培养基,置光照培养箱培养,培养温度(24±2)℃、光强 4000lx、光暗比12h:12h,每天摇动4次,培养基配方为NaNO3为1.5g,K2HPO4为0.04g,MgSO4·7H2O为0.075g,柠檬酸为0.006g,CaCl2·2H2O为0.036g,柠檬酸铁铵为0.006g,EDTANa2为0.001g,Na2CO3为0.02g,A5为1ml,灭菌蒸馏水1000ml。当铜绿微囊藻达到指数生长期时,将其在12000r/min下离心收获,并用0.5%的NaCl溶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藻液,即4.78×106cell/mL,在波长680 nm处的光密度值为OD680nm=0.1。称取一定量的黏土颗粒于800mL烧杯中,加入500mL藻液,立即开始搅拌,搅拌参数为:600r/min下搅拌 min,然后50r/min下搅拌2min,静置并开始计,t50为19.2min,t80为103.8min,效果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中仁药业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中仁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96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风空调预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管两档即热式电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