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探针及其在检测二价铁离子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877.0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4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韩克利;曲宗金;李鹏;孙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21/14 | 分类号: | C07D221/14;C09K11/06;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探针 及其 检测 二价 离子 中的 应用 | ||
1.一种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探针的通式为:
通式Ⅰ
通式Ⅰ中,R1、R2、R3分别为C1~C20的烷基、含有杂原子集团的C1~C20的烷基、苯基、C7~C20取代苯基,含有杂原子集团的苯基、或含有杂原子集团的C7~C20取代苯基;
苯基上的取代基为C1~C14的烷基;
杂原子集团为磺酸基、羧基、羟基、卤素、氨基、胺基、烷氧基、氰基或硝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R1、R2、R3分别为C1~C10烷基、C7~C12取代苯基,苯基上的取代基为C1~C5的烷基。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荧光探针在检测二价铁离子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通式Ⅰ表示的化合物在检测溶液中Fe2+的过程时,于溶液中,通式Ⅰ表示的化合物与Fe2+反应后生成具有通式II结构的化合物,从而导致荧光改变;
通式II
通式II中R1、R2分别与通式Ⅰ表示的化合物中的R1、R2相同,R3为-OH或-O-。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荧光探针在检测二价铁离子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结构的化合物(Naph-Te),用于存在于模拟生理环境,即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Fe2+检测,生成4-羟基-N-丁基-1,8萘酰亚胺,在pH为7.4时,有一部分4-羟基-N-丁基-1,8萘酰亚胺的羟基会脱去质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荧光探针在检测二价铁离子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Ⅰ的化合物应用于检测Fe2+,Fe2+的测定包括以下工序:
(a)使具有通式I结构的化合物与Fe2+反应;
(b)测定由上述工序中的反应引起的体系荧光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87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