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平包铜扁线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6132.2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9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郑一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贯龙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08;H01B13/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地址: | 2154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面 薄膜 云母 带平包铜扁线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线,更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于高压电机等的单面薄膜云母带平包铜扁线。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各种型号规格薄膜绕包电磁线,是在无氧铜导体或低氧铜导体上采用叠包技术,包绕各种绝缘薄膜,如聚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云母带、复合薄膜等,所谓薄膜叠包工艺就是薄膜重叠绕包,其按国家规定标准叠包率不低于35%(绕包薄膜宽度的35%)。但是这种绕包工艺使得绝缘层的厚度不均匀,且制作过程中一般需要绝缘漆和烧结工艺,成本较高,且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平包铜扁线及其制作方法,利用该种方法制作的铜扁线成本较低,且节能环保,性能可靠。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平包铜扁线,包括铜扁导体和包覆在铜扁导体上的绝缘层,其中,绝缘层包括平包在铜扁导体上的多层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平包是指每一层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在铜扁导体上无重叠地绕包一层。
优选地,绝缘层中的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为两层或三层或四层。
更优选地,绝缘层的厚度A-a为0.36±0.04 mm或0.54±0.06 mm或0.72±0.08 mm。
进一步地,绝缘层的纵截面上的处于同层的相邻云母带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大小f为0~0.6mm,在理想状态下,该间隙为零,即相邻云母带之间无重叠且刚好接触最好。
更进一步地,绝缘层的纵截面上的处于相邻两层的相邻两个间隙之间的距离d为d=e/2±1 mm,或d=e/3±1 mm,或d=0.4e±1 mm,其中,e 为云母带的宽度。本发明的铜扁线要求上下两层云母带的任意两个间隙不在同一位置,且相邻两个间隙f之间的距离d符合上述标准,这样才能确保铜扁线的优良性能。
再进一步地,铜扁导体纵截面的宽度a为1.00~5.60 mm,长度b为3.55~16.00mm。
进一步地,铜扁线可耐受的温度可达F级以上标准,为180~22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单面薄膜云母带平包铜扁线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设定的绕包角度和绕包张力,利用绕包机将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平包在铜扁导体上,形成平整单层无重叠地地包覆在铜扁导体外侧的绝缘层的步骤。
优选地,绝缘层包括两层或三层或四层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带,即利用绕包机进行平包时,分别可平包两层或三层或四层,当然也可绕包更多层,但是当绕包到四层时性能已稳定,平包更多层浪费材料。
更优选地,绝缘层的纵截面上的处于同层的相邻云母带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大小f为0~0.6mm,绝缘层的纵截面上的处于相邻两层的相邻两个间隙之间的距离d为d=e/2±1 mm,或d=e/3±1 mm,或d=0.4e±1 mm,其中,e 为云母带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平包技术的单面薄膜少胶云母平包铜扁线,该种铜扁线与传统的采用叠包技术制作的铜扁线具有以下优点:
(1)在同等绝缘强度下,采用平包工艺技术的电磁线绝缘层更薄,可缩小所制造的电机体积,可节约大量用材,减少电机制造成本,且其制作方法简便,制作成本低。
(2)由于采用平包技术,在电磁线制作过程中不涂绝缘漆,也不需要烧结,可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包括减少废气和固定废物的排放,改善了生产环境。
(3)本发明的采用平包技术的铜扁线的绝缘层中含有云母粉,云母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较低的电介质损耗和较好的抗电弧、耐电晕等优点,耐高温及耐酸碱等良好的物化性能,所以增强了本产品的防电晕性能,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4)通过采用平包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铜扁线的外观更加平整、服帖,利用该种电磁线制造的电机在浸漆过程中绝缘漆更易浸透到电磁线的绝缘层内部,绝缘的整体性更佳。
(5)本发明提供的该种铜扁线性能佳,机械性能,电性能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包铜扁线的铜扁导体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平包铜扁线的纵截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贯龙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贯龙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61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硼化镁基超导材料
- 下一篇:一种硅酸盐绿色荧光粉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