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6650.0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4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方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奥赛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5/10 | 分类号: | G08B25/10;G08B17/00;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灾 自动 报警 联动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安防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类型工业建筑建设正在加快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对火灾的防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国家消防法已颁布和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中对火灾的防范被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对消防系统要求贯彻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又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为了让人们早期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如大学、大型社区、大型医院、制造厂房和军事基地等。目前,对于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的可靠性还处在提高阶段,由于环境及设备的限制,对于报警系统容易产生误操作,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其设计合理,实现方便,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操作便捷,抗干扰性能强,反应快速,可靠性高,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集成有第一RS-485总线接口模块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所述火灾报警控制器相接的专线联动控制盘和与所述第一RS-485总线接口模块相接的RS-485总线隔离模块,所述RS-485总线隔离模块上连接有第二RS-485总线接口模块、手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器、信号输入接口模块和信号输出接口模块,所述第二RS-485总线接口模块上连接有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所述信号输入接口模块上接有消防信号蝶阀、压力开关、防火阀、可燃气体探测器、线性光束感烟探测器、消防栓按钮、水流指示器和防爆型火焰探测器,所述信号输出接口模块上接有卷帘门电机、排烟阀、强电开关和警铃,所述专线联动控制盘上连接有消防广播、消防电话和联动双切换模块,所述联动双切换模块上连接有电梯控制器、正压送风机、排烟机、新风机、消防泵和喷淋泵。
上述的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为点型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
上述的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线联动控制盘为TC3013专线联动控制盘。
上述的一种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双切换模块为JBF-151F/D联动双切换模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设计合理,实现方便。
2、本发明的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操作便捷。
3、本发明能够对火灾信号进行检测分析,获取报警信息,防止火灾的发生,并在火灾发生时,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对各个联动模块进行控制,实现自动灭火,功能完备。
4、本发明的抗干扰性能强、反应快速、可靠性高,有效的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5、本发明的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设计合理,实现方便,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操作便捷,抗干扰性能强,反应快速,可靠性高,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火灾报警控制器; 2—RS-485总线隔离模块;
3—第二RS-485总线接口模块; 4—手动报警按钮;
5—声光报警器; 6—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
7—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8—信号输入接口模块;
9—信号输出接口模块; 10—消防信号蝶阀; 11—压力开关;
12—防火阀; 13—可燃气体探测器;
14—线性光束感烟探测器; 15—消防栓按钮;
16—水流指示器; 17—防爆型火焰探测器;
18—卷帘门电机; 19—排烟阀; 20—强电开关;
21—警铃; 22—消防广播; 23—消防电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奥赛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奥赛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66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
- 下一篇:分层组网时的承载转移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