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减震器隔振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6590.2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2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潘琦俊;杨庭华;胡柏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8 | 分类号: | F16F1/3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100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震器 隔振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隔振块。
背景技术
目前,几乎所有有轿车均装配了桶式减震器总成,减震器总成上配备了隔振块,该隔振块由于结构简单,利用橡胶减震功能的原因,普遍应用于减震器总成的上端。但是由于其产品结构的局限性,,如图2所示,橡胶和金属骨架之间硫化后,橡胶和金属骨架之间存在的内应力,决定隔振块的内管和外壳之间的粘接硫化后,整个产品的耐疲劳性差,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较低的动刚度、且耐疲劳性好、具有良好的操控性、提高产品使用寿命的汽车减震器隔振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减震器隔振块,包括螺母、外壳、内管、橡胶圈,所述的内管的外壁设有曲面凹槽,所述的橡胶圈套于所述的内管上并与内管外壁连接。
所述的橡胶圈的内壁设有与所述曲面凹槽相配合的曲面凸起,所述的曲面凸起与所述曲面凹槽硫化粘接。
所述的外壳套接在所述橡胶圈上。
所述的外壳的内壁与所述橡胶圈的外壁连接为一体。
所述的外壳设有向外延伸端,所述的螺母压装在外壳的延伸端上。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内管曲面设计,产品内管和橡胶粘接有更大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内管和外壳之间的粘接力,提高了产品的耐疲劳性能,同时具备较好的操控性;2、使车辆运行更平稳,乘坐更舒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背景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中,1、螺母;2、外壳;3、内管;4、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减震器隔振块,包括螺母1、外壳2、内管3、橡胶圈4,内管3的外壁设有曲面凹槽,曲面凹槽绕内管3外壁环状布置。所述的橡胶圈4套于所述的内管3上并与内管3外壁连接。内管3采取剖式结构。
橡胶圈4的内壁设有与所述曲面凹槽相配合的曲面凸起,所述的曲面凸起与所述曲面凹槽硫化粘接。外壳套接在所述橡胶圈4上,外壳2采取分剖式结构。外壳2的内壁与所述橡胶圈4的外壁连接为一体。外壳2设有向外延伸端,所述的螺母压装在外壳2的延伸端上。螺母采取剖式结构。
本发明用于汽车前减震器总成上,本技术要求用于上支撑隔振块。该上支撑隔振块是双路径块,将来自颠簸缓冲器、负荷及弹性承载分开。意味着减震器杆上的负载与来自悬挂弹簧及颠簸缓冲器上的负荷相互隔离。该上支撑隔振块提供与道路隔离、减小噪音与震动,提高产品耐疲劳寿命等特点,提供合适的汽车驾驶及操纵性能。
相对于传统减震器,本发明的内管外圆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加橡胶的粘接强度,而不容易被破坏,提高产品的疲劳强度,因内管外圆曲面凹形,使得产品硫化后的整体刚度有所下降,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整车振动和响声,提高人员乘坐的舒适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65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