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9302.0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3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苗建明;刘金标;裴武波;高频;甘文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27/06 | 分类号: | F16L27/06;F16L27/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李爱英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浮动 密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具体涉及一种承载高温低压管道构件对接处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较大直径的供、排气管道之间的连接大多采用焊接工艺或法兰结构,在工程安装及施工上难以保证准确的装配位置和精度。特别是在野外作业时,一旦装配完成后就难以消除装配或焊接后带来的内应力,尤其在使用过程中,当周围环境或地质等发生微小变化时,会导致供、排气管道出现泄漏现象。而且,在实际工程中两管道之间的密封表面需经常开启,因此在重复装配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装配误差。或重复对接密封时,两管道之间的密封面存在微小的位置偏差,使密封处达不到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结合端面或法兰式密封的基本原理,提供一种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以提高长管系管道对接处的密封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恢复簧、悬浮密封座、柔性波纹管、管道Ⅰ、密封圈、管道Ⅱ;
其中,管道Ⅰ和管道Ⅱ为需要连接的长管系管道;在管道Ⅰ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在管道Ⅱ一端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支撑面;
在柔性波纹管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法兰,其中一端的法兰前端为球型面;
所述悬浮密封座为管状结构,其一端设有与管道Ⅱ的环形支撑面相对应的凸台;悬浮密封座的内孔与凸台端面之间为圆锥面过渡;悬浮密封座的外圆上沿周向开有环形凹槽,用于安装密封圈;
所述密封机构的连接关系如下:
悬浮密封座安装密封圈的一端套装在管道Ⅱ内,在悬浮密封座和管道Ⅱ之间形成径向密封;
在悬浮密封座的凸台下沿和管道Ⅱ环形支撑面之间沿周向均布安装有恢复簧;
柔性波纹管一端法兰的球型面与悬浮密封座一端的圆锥面相配合,配合处可实现转动;
柔性波纹管的另一端通过法兰与管道Ⅰ上的法兰固定连接;
优选在环形支撑面的凹槽内设有调整块和施压块,两者之间为球面配合,调整块的上端与恢复簧抵触,施力螺栓穿过环形支撑面的底面并与施压块的底面相抵,实现恢复簧、环形支撑面与凸台之间的压紧配合,保证恢复簧受力均匀;
其中,恢复簧可依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压缩弹簧、蝶形弹簧或其他受压变形的簧类弹性元件。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能够保证,即使管道Ⅰ和管道Ⅱ在开启、闭合后,装配面不平行或出现微小的位置偏差时,将密封机构中的密封面设计成浮动式结构;该密封机构能在无外界机构的作用下,借助构件自身产生的变形而发出的弹力,使密封件达到预期的密封效能,即利用密封构件的组成部分,弹性材料在受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的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动调整或修正位置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的悬浮密封座的剖视图。
其中,1-恢复簧、2-悬浮密封座、3-柔性波纹管、4-管道Ⅰ、5-密封圈、6-调整块、7-施压块、8-管道Ⅱ、9-施力螺栓、10-圆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一种自适应式浮动密封机构的结构装配示意图,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恢复簧1、悬浮密封座2、柔性波纹管3、管道Ⅰ4、密封圈5、调整块6、施压块7、管道Ⅱ8和施力螺栓9,所述密封圈5为冲压型金属○型圈;
其中,管道Ⅰ4和管道Ⅱ8为需要连接的长管系管道;在管道Ⅰ4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在管道Ⅱ8一端的外圆上设有环形支撑面;
在柔性波纹管3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法兰,其中一端的法兰前端为球型面;
所述悬浮密封座2为管状结构,其一端设有与管道Ⅱ8的环形支撑面相对应的凸台;悬浮密封座2的内孔与凸台端面之间为圆锥面过渡;悬浮密封座2的外圆上沿周向开有环形凹槽,用于安装密封圈5。
所述密封机构的连接关系如下:
为保证密封面具有足够的预紧力,将密封圈5装配在悬浮密封座2上的环形凹槽内,再将悬浮密封座2装入管道Ⅱ8中,由于是径向密封,因此悬浮密封座2在管道Ⅱ8中能够沿轴向运动,还具备一定角度的转动功能,同时借用密封圈5具有在一定温度下受热膨胀的功能,以提高该处的密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9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