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2521.6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4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孙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长市飞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39324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逐年增加使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加严重,而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大量产生以及随意排放也使得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加雪上加霜,虽然出现一些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方法,但是,其基本原理均是采用一些化学方法,使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中一些对生物体有害的离子例如一些重金属离子以及一些颗粒物沉淀下来,该种方法存在的问题颇多:第一、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品,而生产这些化学药品本身会产生一些工业污水,造成污染;第二、使用这些化学药品来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同时,难免会引入一些新的会造成污染的离子;第三、污染物成分复杂,而且成分难以确定,如果想要将其中的所有污染物完全除尽,需要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的成分进行检测,成本过大,不具有实用性,同时,现有技术中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集中在对污水中的固体杂质进行清理,而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中极易滋生一些易于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病菌,也很难处理,故,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沉降的和生物降解的方式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实用性高,由于用于清理污染物所使用的不是化学药品,其引入也不会造成次生污染,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效率极高,具有普遍性,不需要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中进行成分检测,成本投入相对较低,同时,排放更加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混合反应池,内设若干第一进水口;
第一沉淀池,内设滤出第一固体杂质的第一过滤装置,其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混合反应池的第一出水口;
降解池,内置培育厌氧菌的基板,其第三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的第二出水口;
消毒室,内置若干紫外线发生装置,其第四进水口连通所述降解池的第三出水口;
第二沉淀池,内设滤出第二固体杂质的第二过滤装置,其第五进水口连通所述消毒室的第四出水口;
焚烧室,内置若干火焰发生器,所述焚烧室进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体杂质出口以及所述第二固体杂质出口,所述焚烧室设有出口。
所述消毒室内置四组紫外线发生装置,分置于所述消毒室的四角。
所述降解池为一个密闭空间,内置可控制所述降解池内温度的温控器。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公开,本发明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物理沉降的和生物降解的方式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实用性高,由于用于清理污染物所使用的不是化学药品,其引入也不会造成次生污染,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效率极高,具有普遍性,不需要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中进行成分检测,成本投入相对较低,同时,采用紫外线发生装置对污水进行消毒,同时,采用焚烧的方式对第一沉淀物和第二沉淀物进行消毒,从而使得其排放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合反应池1,内设若干第一进水口11;第一沉淀池2,内设滤出第一固体杂质的第一过滤装置23,其第二进水口21连通混合反应池1的第一出水口12;降解池3,内置培育厌氧菌的基板33,其第三进水口31连通第一沉淀池2的第二出水口22;消毒室4,内置若干紫外线发生装置43,其第四进水口41连通降解池3的第三出水口32;第二沉淀池5,内设滤出第二固体杂质的第二过滤装置53,其第五进水口51连通消毒室4的第四出水口42;焚烧室6,内置若干火焰发生器61,焚烧室6进口分别连接第一固体杂质出口231以及第二固体杂质出口531,焚烧室6设有出口。消毒室4内置四组紫外线发生装置43,分置于消毒室4的四角。降解池3为一个密闭空间,内置可控制降解池3内温度的温控器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长市飞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天长市飞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25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