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肠道病毒71型C4亚型致死株SD095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2854.0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4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薛晨宝;郝超;阴彦辉;王琳;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A61K39/125;A61K39/42;A61P31/14;C07K16/10;G01N33/569;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张庆敏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肠道病毒 71 c4 致死 sd095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病毒学及免疫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人肠道病毒71型C4亚型致死株SD095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s,HFMD)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粪口传播的疾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长期以来,轻度的手足口病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爆发。该病于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首次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的名称。1969年美国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早期的病原体以CoxA16型为主,后来EV71与CoxA16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爆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94年英国爆发了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在亚太地区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感染后常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较高。1997年马来西亚爆发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4-6月间共29例病人死亡。1998-2001年手足口病在新加坡大量流行。在我国,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HFMD;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该病的报道。1983年天津爆发了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爆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台湾爆发了大规模的EV71疫情,发病人数估计达150万,其中重症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我国2000年80,677人感染HFMD,重症感染者291例,死亡41例;2001年出现389例重症感染者,55人死亡。手足口病已经越来越成为威胁国内儿童健康的广泛流行性疾病之一。2007年至今,该病在我国不断流行;山东临沂、青岛和济南、安徽阜阳等地均发生以EV71为主要病原体导致的手足口病的流行。
HFMD为自限性疾病,在婴幼儿中传播,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死性并发症。EV71与Cox A16是导致HFMD的两种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中EV71占HFMD重症病例的90%左右,占死亡病例的80%左右。EV71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含7000多个核苷酸,包括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VP1-VP4四个病毒结构蛋白。VP1是主要的衣壳蛋白与病毒中和决定因子,具有最多的型特异性中和位点,负责病毒与靶细胞的结合,决定着病毒的抗原性,其基因序列与病毒血清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根据VP1的全基因序列,将EV71分为A、B和C型3个基因型。
目前用于检测EV71病毒的方法主要有RT-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上述方法特异性较好,但是灵敏度差,试验容易发生污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同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核苷酸突变的几率,因此引物设计是个问题。同时试验费用高,需要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和熟练的技术人员,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不易在我国推广使用。
疫苗作为疾病的有效预防手段,其有效性得到了世界公认。EV71常见毒株均为非致死毒株,在体外只能开展血清学检测,单一的检测手段不能够全面的评价疫苗效果,由非致死株作为抗原获得的抗体疫苗的临床效果不明显,制备出的疫苗质量相对较低。有研究报道(Chen等,2004)使用小鼠适应性EV71通过口服、肌肉接种(i.m.)、腹腔接种(i.p.)和脑内接种(i.c.)等方式感染七日龄小鼠可以模拟EV71感染人和猴所产生的急性麻痹(Chen等,2004;Wang等,2004)。与母本病毒相比,小鼠适应性HEV71感染小鼠时毒力更强,表现为产生更大的空斑和更快的病变速度。这种小鼠适应性病毒株的潜在毒力经检定可能与5’非翻译区(4个核苷酸的改变),VP2衣壳蛋白(3个核苷酸和1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和非结构蛋白2C(8个核苷酸和4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有关(Wang等,2004)。因此致死毒株筛选和致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疫苗评价、传统疫苗的改进和新型疫苗的开发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2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前组合大灯的反射镜组装机
- 下一篇:一种轮椅电机齿轮箱油封装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