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468081.9 申请日: 2012-11-19
公开(公告)号: CN102907259A 公开(公告)日: 2013-02-06
发明(设计)人: 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刘凡;施英;邹宇晓;穆利霞;沈维治;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C05G1/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10610 广东省***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设施 桑枝 灵芝 栽培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桑树间伐后所剩余的枝条在室内或其他设施内进行灵芝栽培的方法,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灵芝是我国传统医药中最负有盛名的补益药品之一,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文献中有许多论述及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抱朴子》、《新修本草》、《名医别录》和《本草纲目》等都对灵芝的分类和功效有不同程度的描述。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中含有灵芝多糖、灵芝酸、生物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功能物质,对人体的药理作用在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作用、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和疲劳作用、延缓衰老作用、降血糖作用、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保肝作用、抗突变作用、调节神经和循环系统等功能。因此国内外对灵芝的研究、栽培和利用不断深入和广泛。灵芝的人工栽培方式主要有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林志彬主编的专著《灵芝的现代研究(第三版)》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由郑林用等主编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栽培技术丛书《灵芝栽培实用技术》中提出,椴木栽培是区域性的和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是选择直径在6cm以上的阔叶林木,采用砍伐-截段-修整-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芝-采收的方式栽培,收获的灵芝株形好,品质佳,但是由于消耗大量的森林木材而逐渐改为代料栽培。代料栽培是近年来发展的栽培方法,是选用主料和辅料配制培养基,按照灵芝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进行配方,形成配制的培养基并搅拌加水装入培育袋中,选择合适的季节与气候条件并与灵芝菌种的生长习性、条件相适应的温度条件下,于室内发菌、栽培和出芝。采用培养基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管理-出芝的方式栽培。目前灵芝代料栽培所用培养基中的主要原料,有杂木屑、棉籽壳、麸皮、米糠等。由于代料栽培灵芝所使用的主料具有地域性,有些地区不能生产这些原料,加之运输和贮存等费用从而使得栽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栽培成本提高,制约着灵芝栽培行业的发展。

灵芝的栽培设施,绝大多数采用现有的空置房间、建设塑料大棚或者温室等。如河南省有采用中或小拱棚外加遮阴棚的栽培设施栽培灵芝。浙江省有在畦床上搭建栽培棚架即大棚或小棚。山东有修建半地下大棚作为芝棚。四川省有在畦上搭建中棚或大棚作为荫棚。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自古农桑并举,是世界上养蚕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多万公顷(hm2),遍布我国华北和西北以南20多个省市自治区。据推算,生产1吨蚕茧,产出3.3吨蚕沙,0.67吨蚕蛹,16吨桑枝。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其他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平均每亩成林桑园年产桑枝1.2~1.5吨,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2000万吨,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目前我国蚕区积极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同时由于“小蚕共育”、“集中上簇”等集约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户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开发食用菌栽培。由于桑枝含有一般木屑所具有的化学成分,具有替代木屑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功能,可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目前我国食用菌主要依靠棉籽壳和农作物秸秆作为培养料,统计2009年我国秸秆总量为8亿吨,而应用到食用菌的秸秆量仅为1500万吨,桑枝使用到食用菌仅占很少部分,所以桑枝与我国传统食用菌物料结合使用,必将促进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大力发展。

桑枝段木由于直径小,单枝栽培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如果利用桑枝束栽培则缝隙太大,不能有效地生长和提供营养,而使用树桩栽培由于菌丝发育时间长,占用土地和人工,所以桑枝不适宜用段木栽培。由于木屑生料栽培需要接种量大、低温环境,并且菌丝生长缓慢和容易污染,因而桑枝食用菌不适合生料代料栽培,桑枝种植食药用菌最佳方法是熟料栽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蚕桑产区废弃物生产灵芝的栽培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生长周期快,成本低廉,技术简单,针对蚕桑产区废物综合利用,或者有桑枝资源的地区的灵芝栽培技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80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