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探测多维应力作用下微小形变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6250.7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4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段书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探测 多维 应力 作用 微小 形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检测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可以利用传感器测量各种非电信号,如用电桥测量应变片电阻的微小变化以测量微小形变,也有提出用光干涉法测量微小形变,但是整体来说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准确地测量各种微小的应力形变,尤其是检测多维微小应变的大小和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探测多维应力作用下微小形变的装置,用光反射测量多维应力形变的大小和方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探测多维应力作用下微小形变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激光发生器、软质反光薄板、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硬质反光薄板和光敏传感器;所述软质反光薄板平行固定在硬质反光薄板之上,在两者之间形成光线入射狭缝,所述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分布于软质反光薄板下表面;所述激光发生器设置于狭缝一侧之外,入射光线朝向狭缝,并斜上方对向软质反光薄板和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所述光敏传感器设置狭缝另一侧,与激光发生器相对。
所述软质反光薄板采用内表面镀有反光膜的软质材料,是在微小应力0.001-0.1牛作用下能发生形变的材料。
所述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的材质与软质反光薄板的材料相同,上面镀有反光膜,球面极易反光,其切面圆可以和软质反光薄板粘连在一起,或者它们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所述激光发生器可以按照需要发射各种强度和脉冲的单色激光,激光头对准软质反光薄板平行和反光半球体,光线可以很方便的进入。激光头的角度可按需要可以调节,光线入射角度为10-60°。
软质反光薄板是通过支架平行固定在硬质反光薄板之上,所述支架是硬质材料,也可以是软质材料,它是全透光材料的。
所述光敏传感器可以是四象限光敏传感器,也可以是其它光敏传感器,能够把从软质材料的狭缝中出射的光学信号转为电信号。
本装置结构简单,可以准确地测量各种微小的应力形变,尤其是检测多维微小应变的大小和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装置:
整个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激光发生器6、软质反光薄板1、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2、硬质反光薄板4和光敏传感器5。软质反光薄板1通过支架3平行固定在硬质反光薄板4之上,在两者之间形成光线入射的狭缝7,软质反光薄板1下表面分布有许多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2。软质反光薄板采用的是内表面镀有反光膜的软质材料硅胶,该材料在微小应力(0.001-0.1牛)作用下能发生形变。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的材质与软质反光薄板的材料相同。激光发生器6设置于狭缝7外一侧,入射光线朝向狭缝,并斜向上方对向软质反光薄板和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角度为10-60°。光敏传感器5固定于狭缝另一侧,并且与激光发生器相对。在实际应用中,激光发生器6可以单独固定,放置于狭缝外侧。
激光发生器6发射出的激光从狭缝的进光口进入由软质反光板1和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2与硬质反光薄板4形成的狭缝7中,当与软质反光薄板1接触的探测物发生微小形变时,发生的微小形变时会引起1和4之间的发生局部的变化,光线照射在软质反光薄板1和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2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方向的反射,发射光经过硬质反光薄板4发射,最后导致原来的光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被光敏传感器5感知并且给出数据,由于软质反光薄板1和表面可反光的半球体2的形变可以受外界形变的影响,它的改变是多维的,故可以利用光路在光敏传感器5上反应形变位置和亮度即方向和大小,也就能判断出各方向上应变的大小和方向。
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将该装置固定在一个平面上,探测该平面上在受到垂直应变时出现的形变大小。可以分布在待测物体的表面,探测各个方向上因为应力产生的形变的大小和方向。
本发明可以用在测量物体微小形变如板材或者测量其它需要的场合。
所述光敏传感器可以是搏盛四象限so66a或者其它型号,软质反光薄膜和球状反光体的材料可以是硅胶的,在上面镀反光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62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