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供水用即热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3760.0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7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小平 |
主分类号: | F24H1/14 | 分类号: | F24H1/14;F24H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水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龙头、热水器等供水机构,尤其涉及水龙头、热水器用的即热水管。
背景技术
热水供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例如日常的沐浴、洗漱,或是在温度较低时用于日常洗菜、洗碗、洗衣等家务,都会用到热水。传统使用热水的方式,都是需要先对冷水进行加热,将热水积蓄起来,有需要时再取用,然而热水积蓄就涉及到保温问题,可见使用上有诸多不便。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热水器,也都是要配备一个较大的集热水箱来使用的,成本高且占据空间,而且还需要预先烧水,使用上也有所不便。虽然针对随取随用的即热供水机构,目前市面上已经在销售,但它们大多是针对饮用水之类水流量较小的领域来使用,而如果水流量较大,就会受到结构限制,且会因为加热器功率不足造成出水温度低,达不到使用要求,可见其不太适合于水龙头或是直供热水器等用于日常生活热水的供应,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即热式供水管,也因为功率,结构等相关因素,有着出水量小或者温度不足等问题,可见有必要作出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加热效率更高,适合应用在水龙头、热水器等要求水流量较大场合使用的热水即热管。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供水用即热管,包括稀土厚膜式外管体及内支架管,外管体套置在内支架外,该外管体包括呈圆筒状的金属基筒、贴附在金属基筒外侧的稀土介质层及厚膜电路,厚膜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金属导体;该所述内支架管沿外周螺旋绕设有沟槽,沟槽与外管体内壁相结合组成供水流过的密闭通道,支架管两端分别设置有连通至沟槽输入、输出端的进、出水口。
本发明采用稀土厚膜发热作为热源,具有着极好的加热效率,适合于在出水量较大的水龙头,热水器等地方使用,而且配合内支架管的螺旋沟槽结构,能够在局限的空间、长度下让直接与热源接触的水流获得尽可能长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有效被加热,达到要求的温度。
进一步,厚膜电路从外管体一端朝向另一端来回迂折分布,也让厚膜电路在局限面积内的长度延伸的足够长;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厚膜电路分布位置与所述沟槽的开设位置相邻;这样结合厚膜电路低功率,高发热效率的特点,使得经过即热管的水得到了尽可能的加热,实现了较小结构达到较大水流量发热的要求;可见,本发明能够极大简化传统热水结构,让经济成本,安装成本,维护成本都能得到极大降低,同时因产品加热效率更高,让出热水效果得到保证,因此十分适合于人们日常生活使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沟槽的宽度由输入端朝输出端逐渐变窄。如此可以解决水温升高过程中带来的压力变化问题,防止水蒸气发热,且让进出水口压力平衡,保持了长期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沟槽的输入、输出端的最末段均具有宽度大致相同的过渡段。
所述沟槽输入端的过渡段在沿沟槽水流输送方向上具有逐渐变浅的输入过渡槽;所述沟槽输出端的过渡段在沿沟槽水流输送方向上具有逐渐变深的输出过渡槽。
所述沟槽输入、输出端分别距离支架管两端一段距离,该一段距离处至少分别具有一圈能够与所述外管体内壁紧密贴合的环面。
所述支架管的每一端均具有两圈所述环面,两圈环面之间设置有一凹圈部,凹圈部上卡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外侧与所述外管体内侧壁紧密贴合。
所述厚膜电路从外管体一端朝向另一端来回迂折分布。
所述厚膜电路分布位置与所述沟槽的开设位置相邻。
所述内支架管的一端具有外伸的卡口部。
所述进、出水口的轴向与所述支架管的轴向相平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稀土介质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小平,未经李小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3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