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被动式螺旋微结构混合装置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0103.2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4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王曦;陈杰;雍玉梅;毛在砂;程景才;冯鑫;张伟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3/00 | 分类号: | B01F13/00;C01F1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成金玉;贾玉忠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被动式 螺旋 微结构 混合 装置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折流挡板式螺旋型微结构混合装置,尤其是一种适用于生物医药、能源以及化工过程中流体间快速混合与反应的高效混合与反应装置—一种被动式螺旋微结构混合装置及应用。
背景技术
混合一般是指通过机械或者流体流动的方法使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物料相互分散而达到一定均匀程度的单元操作。混合过程常伴随着体积的缩小或膨胀,以及物质在相间的扩散。混合过程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可分为宏观混合、细观混合和微观混合。其中宏观混合描述了物料在整个反应器内的循环、分散和混合过程,细观混合决定了从进料点附近物料扩散到反应器主体的速率,而微观混合是指分子尺度上的均一化过程。在能源、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当中,常常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快速的化学反应,其产品质量与反应器内的多相物料混合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对于高效混合装置的开发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随着微加工技术日益完善,人们对于微、介观的物理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微观尺度下,由于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急剧增大,表面力和粘性力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惯性力的作用大大减弱,加之微管道中的流速一般很小,属低雷诺数层流流动。在层流条件下,达到有效混合的方法有:拉长或剪切层流,以增大流体间的接触面积;分流混合,即将液流分裂成多个小的液流,使流体的厚度大大降低,以上目标可通过产生液流间的相对运动或改变流动通道的构型来达到。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根据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较为复杂的连续或平行流路系统,以提高混合效率,减小混合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微混合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主动微混合器,另一种为被动微混合器。主动混合是指需要外部能量诱发混合的方法,包括微搅拌、压力扰动、声波扰动、电驱动流体、磁驱动流体、热驱动等;被动混合是指不需要外部能量源的方法,主要依赖于通道几何形状,如开槽通道、流体分层流、蛇形通道、诱发混沌对流等。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1234324公开了一种连续多薄膜层被动式微接触混合器,该发明的流体混合室由平行的直通道组成。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1450300具有恒温加热装置的蛇形毛细反应管,复杂几何形状的引入对于被动式微混合器的混合效果具有良好的强化作用,然而对于简单的蛇形管而言,离心力的引入使得流体中轻、重两相随着流体的流动过程逐渐分离开来,因此仍需对此问题加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在引入离心力作用后轻、重相逐渐分层,重相会贴壁流动,不利于混合的问题,提供一种被动式螺旋微结构混合装置及应用,该装置改善了螺旋型通道由于离心力而导致的分层效应对混合过程的不利影响,通过内置挡板以及调节入口处进样夹角的措施增强了流体混合效果。
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被动式螺旋微结构混合装置,由至少两个进样储液室、至少两个入口通道、螺旋型流体混合通道、折流挡板和一个混合流体缓冲室组成一个整体;每个进样储液室的一端与外部进料管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入口通道相连通;每个入口通道的另一端与螺旋型混合通道相连接;两个入口通道之间形成夹角α,交汇于螺旋形流体混合通道,α对于流体进入混合通道时的剪切作用有较大影响;所述折流挡板间隔布置于螺旋形流体混合通道两侧壁面,且与螺旋形流体混合通道壁面交点的切线形成夹角β;所述螺旋形流体混合通道与混合流体缓冲室一端相连,混合流体缓冲室中的混合流体经另一端通过出样管引出。流体混合通道呈螺旋型以引入离心力的作用,达到强化混合过程的目的。
本发明上述装置的工作过程是由泵将带混合样品通过入口通道输送至混合通道,混合后的样品经缓冲室后由出口流出采集。
所述整个混合装置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等疏水性材料制成。
所述两个入口通道之间形成夹角α为60°~300°。
所述混合装置整体呈螺旋型,内圆半径为1~3cm,外圆半径为6~8cm,圈数为3~10;螺旋形流体混合通道内横截面为矩形,通道宽度为800~1000μm,宽深比为1~10。
所述折流挡板紧密布置或疏松布置,紧密布置时以内圆圆心为圆心,进样交汇处与圆心的连线为基准每个15°布置一块折流挡板;在疏松布置时,每隔45°布置一块折流挡板,期间的变化以15°度为单位递增(折流挡板的设置是一个由密到疏逐渐变化的过程)。
所述折流挡板的高度等于螺旋形流体混合通道深度;所述折流挡板长度与螺旋形流体通道宽度的比为1/3~1/2。
所述β小于90°时为前倾式挡板,β大于90°小于180°时为后倾式挡板,β等于90°时为直立式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九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01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