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8145.6 | 申请日: | 2012-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9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邓豪华;刘爱林;林新华;李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0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处理 纳米 显色 探针 离子 快速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含量测定方法,属于分析化学和纳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纳米粒子由于其易于制备和生物功能化、优良的生物稳定性和独特的光谱特性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带位于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区,并受纳米聚集体的形貌的影响。典型的胶体纳米金粒子为酒红色,而它们的聚集体则呈现紫色或蓝色,这是由于纳米金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带向长波长移动所致。基于这一原理的方法可用于细胞、蛋白质、DNA、金属离子等各种分析物的检测。
作为对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铜是在人体中最丰富的过渡金属离子之一。然而,铜离子浓度过高,则可能导致不利健康的影响,如细胞毒性、肝脏和肾脏的损害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由于其广泛使用在工业和农业中,铜离子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快速、灵敏、适合进行现场检测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包括电化学传感器、荧光探针、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各种技术已被应用于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微量水平的铜离子检测。虽然大多数的上述技术,可以灵敏、选择性地检测Cu2+,但是精密仪器和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的需求限制了它们在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一些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已被作为显色探针用于铜离子检测。然而,金纳米粒子复杂的修饰过程、相对复杂的检测步骤、耗时的过程、灵敏度较低等缺点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应用。本发明直接以经过快速热处理的裸纳米金作为显色探针,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铜离子检测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经过快速热处理的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利用铜离子与热处理裸纳米金作用,导致纳米金聚集而表现出溶液颜色和紫外吸收光谱特征的变化,来测定铜离子浓度。
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利用目视观察热处理裸纳米金溶液颜色特征以判断铜离子的浓度。
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利用热处理裸纳米金的吸光度比值A650/A515以判断铜离子的浓度。
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所使用的裸纳米金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的方法制备,将500 μL浓度为 0.1 g/L 氯金酸水溶液用39.5毫升的水稀释,在剧烈搅拌下加入0.8毫升浓度为0.1 g/L的硼氢化钠水溶液,反应溶液颜色从浅黄色变成酒红色,暗处继续快速搅拌而形成裸纳米金;所得的裸纳米金溶液在70℃恒温水浴中加热5分钟得到热处理裸纳米金。
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将热处理裸纳米金溶液和含不同浓度铜离子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70℃反应5-10分钟,目视观察颜色特征或测定吸光度比值A650/A515;当目视观察颜色特征时,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大,纳米金的颜色逐渐由酒红色变为紫红色-紫色-蓝紫色-蓝色,目视观察的检测限为2 μmol/L;当测定吸光度比值A650/A515时,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大,吸光度比值A650/A515逐渐增大,在0.5~6 μmol/L 范围内吸光度比值与铜离子浓度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4 μmol/L。
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所使用的热处理裸纳米金平均粒径为8.1 nm,最大吸收波长为515 nm。
所述的以热处理裸纳米金为显色探针的铜离子快速测定方法,其特征是将热处理裸纳米金溶液与含有不同浓度铜离子的浓度为0.01 mol/L、pH=8.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70℃反应5分钟,目视观察颜色特征或测定吸光度比值A650/A515以判断铜离子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医科大学,未经福建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81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