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拟合方程的水表误差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9075.1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9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姚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豪仕达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5/00 | 分类号: | G01F2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31503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拟合 方程 水表 误差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表的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基于拟合方程的水表误差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水表产品量大而面广,门类齐全,其包括机械水表、电子水表以及带电子装置的水表等,不仅用于水费的贸易结算,还用于工农业用水量的过程控制。它在科学用水、合理用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人们所认知。
现有技术的叶轮式水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生产过程中水表的流量测量特性目前只能由设计确定,装配成台后的水表无法采用分段校正的方法来使其测量特性符合标准要求,这样会导致很多水表的误差超出最大允许误差范围或处于临界状态。目前,通常做法是更换水表零部件或改进水表产品设计,这种方法不但产品合格率无法得到保证,而且成本很高、周期很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拟合方程的水表误差校正方法,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将能在叶轮式水表上获取旋转信号且在水表中设置嵌入式计算机软硬件装置的叶轮式水表的流量测量特性校正到符合标准要求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基于拟合方程的水表误差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对水表在实流状态下检测其流量测量范围内的若干个流量点,并在图上画出水表误差曲线;
b)在所述水表误差曲线上确定若干校正区间分界点,每相邻两所述分界点之间形成一校正区间;
c)建立校正区间拟合直线方程:ε=a+bQ,式中,ε表示水表示值误差;Q表示校正拟合直线方程下的被测流量值;a表示拟合直线方程的截距;b表示拟合直线方程的斜率,其计算公式为:式中:εi+1—误差曲线上第i+1点的的示值误差;εi—误差曲线上第i点的示值误差;qi+1—第i+1点的流量值;qi—第i点的流量值;
d)建立测量装置提供的标准体积值与水表测得实际体积之间的关系式:VI=[(a+bQ)+1]VS,式中,VS表示测量装置提供的标准体积值,VI表示水表测得实际体积;
e)确定为校正系数;
f)在所述校正区间内测得的任意值VIi都乘上所述校正系数即得到校正后的水表测量值。
只要水表工作时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测量要求,在本方法的支持下,就可将水表的流量测量特性校正到符合标准要求的很小误差范围内,其不仅可以保证水表的成批流量测量特性,还可以对水表进行个性化特性修正,保证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实流状态下检测的流量点的数量为2至25个。一般来说,在曲线变化大的区域设置的流量分界点应密,反之则疏。
优选的,在所述水表误差曲线的拐点或拐点附近处建立所述校正区间分界点。一般来说,拟合直线与实际误差曲线之间产生的误差与划分的校正区间数有关,校正区间划分越多,直线与曲线之间的差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应处理好校正区间数与校正产生误差(与实流测量点数及校正区间划分数有关)之间的平衡,实流测量点和划分区间数多,产生的校正误差就少,但校正成本则高,反之亦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只要水表工作时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测量要求,在本方法的支持下,就可将水表的流量测量特性校正到符合标准要求,其不仅可以保证水表的流量特性,还可以对水表进行个性化特性修正,保证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水表误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1、首先对水表在实流状态下检测其流量测量范围内的若干个流量点,并在图上画出水表误差曲线,见图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豪仕达仪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豪仕达仪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90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磨机衬环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耐热性铸造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