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污水深度脱氮及回用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7854.8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6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水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501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污水 深度 用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工业污水深度脱氮及回用工艺。
背景技术
氮存在于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业污水中,这些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是造成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增加总氮控制指标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污水排放标准修订的重要内容,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二级总氮指标为15/20mg/L,《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09的一级/二级总氮指标为25/35mg/L。
污水中氮的存在形式分为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氮和硝态氮。生活和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水中氨氮占绝大部分,其次是有机氮,除了部分特殊的工业,硝态氮含量较少。氨氮浓度小于500 mg/L时,一般采用生物法处理。利用生物法去除氮的原理是:在好氧条件下,有机氮首先被氧化成氨氮,然后硝化菌以无机碳为碳源,使氨氮发生硝化反应,生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总称硝态氮;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以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实现彻底脱氮。可见,硝化和反硝化所需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硝化反应要求有充足的DO,DO越高,硝化率越高;硝化适宜的pH为7.0~8.5,pH越高,硝化率越高。而DO对反硝化有抑制作用,DO越低,反硝化率越高;反硝化适宜的pH为7.0~7.5。所以,只有将两个过程隔离,控制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才能实现最好的脱氮效果。
但是,为了在反硝化阶段能够利用进水中的碳源,减少外加碳源,降低运行成本,现有的脱氮工艺,如A/O、A/O/A/O、SBR和氧化沟等,均为前置反硝化、从好氧池出水。所以,出水中硝态氮浓度较高,总氮去除率较低。为了提高反硝化率,减少出水中硝态氮含量,需要提高混合液的回流比。而提高混合液的回流比,一方面造成能耗增加,另一方面造成缺氧池的DO升高,影响反硝化速率。
近几年得到推广应用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其脱氮原理为:控制生化池的DO在0.05~0.5 mg/L之间,使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同时发生,反硝化菌利用亚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即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后,随即被还原成氮气。根据理论计算,该工艺比全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减少25%左右的需氧量,减少40%碳源,比较适合低C/N值污水的脱氮处理。但实际应用表明,DO小于0.5 mg/L时,工业污水中较难生物降解的氮和COD去除率均较低,无法满足出水总氮的控制要求。
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的行业有:化肥、钢铁、炼油、无机化工和制药等,现有污水处理系统出水的总氮较高,我国全面实行出水总氮控制后,这些企业将面临着系统改造升级。
反硝化反应需要利用易于降解的有机物(污水中的BOD)作为电子供体,理论上还原1gNO2--N需要1.71gBOD,还原1gNO3--N需要2.86gBOD,实际工程需要有一定余量。对于现有污水脱氮系统的出水,一般只含有少量难降解有机物,BOD的含量很低,不能满足污水中所含硝态氮反硝化的需要,即使采用A/O工艺也需要外加碳源,而且脱氮仍不彻底。同样,对于总氮高、碳源不足且较难生物降解的工业污水,污水中可供反硝化利用的碳源并不多,采用传统的A/O脱氮工艺也需要外加碳源,而且需要采用A/O/A/O工艺才能达到较高的总氮去除率,两次混合液回流的能耗较高,操作控制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污水深度脱氮及回用工艺,它主要解决现有前置反硝化或同步反硝化脱氮工艺脱氮不彻底、出水总氮较高的问题,同时为总氮指标不达标的现有污水处理系统,或总氮高、碳源不足且较难生物降解工业污水系统的改造提供解决技术方案,它特别适用于总氮指标不达标的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或者总氮高、碳源不足且较难生物降解的工业污水的深度脱氮处理,出水可回用作循环冷却水补充水、锅炉补水的水源及其它用途。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水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水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8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曲臂回转式消防炮
- 下一篇:放射治疗设备性能监测数字化摄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