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粉尘发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9020.8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0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杰;李德文;吴付祥;黄卫;施元春;刘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G01N15/06;G01N15/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3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粉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尘领域的标定实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粉尘发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粉尘研究领域,对粉尘浓度、粒度等特性的检测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粉尘环境,在实际研究中,都通过在实验室一个粉尘空间来模拟粉尘环境进行测试、实验及对测尘仪表的标定。现有的方法都采用开放式发尘装置,即通过一个定量给尘装置把粉尘送入到风硐中,最后将粉尘排出风硐,因此在连续的实验中必须不断的加尘,给长时间的粉尘实验研究带来极大的不便。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循环利用粉尘及长时间保持粉尘环境稳定的循环粉尘发尘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循环利用粉尘及长时间保持粉尘环境稳定的循环粉尘发尘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粉尘发尘装置,包括腔体和轴流风机;所述腔体上开有密封门;所述腔体顶部和底部均开有口;所述轴流风机的一端固定在腔体底部的开口处,所述轴流风机的另一端通过循环管连接所述腔体顶部的开口处,所述腔体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圆锥形顶部;所述腔体的底部向下凸起形成圆锥形底部,保证了所述腔体内的粉尘气流不会形成较大的紊流和气流漩涡,实现了所述腔体与所述轴流风机的平滑过渡,轴流风机旋转产生气流,腔体内的粉尘随着气流从腔体进入到循环管,然后被轴流风机从循环管吸入腔体内,形成循环,由于腔体和循环管连通且密封,粉尘不会流失,整个粉尘环境十分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网孔状支架;所述网状孔支架用于放置测尘仪器,粉尘通过所述网孔状支架在腔体与循环管之间进行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还焊接有环形整流板;所述环形整流板位于所述网孔状支架与所述轴流风机之间,所述环形整流板便于调整气流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上开有采样孔,使得测尘仪器可以置于腔体外,通过测尘孔进行测尘,另外还可以将设备内测尘仪器的数据电缆线穿过所述采样孔来连接到上位机,由于提供了多种测尘方式,使得测尘更加方便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上开有粉尘补充口,所述粉尘补充口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循环管活动连接,当需要更改粉尘浓度时,可通过粉尘补充口向循环管内加入粉尘,测量时只需将挡板与所述循环管密封起来即可。
所述腔体上开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由透明材料密封,可通过观察窗观察腔体内的情形。
所述腔体底部还固定有两根以上腔体支架,用以支撑腔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实现粉尘的重复利用,发尘装置内的粉尘环境更加稳定,并且可以随时观察腔内情形,取放物品十分方便,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多种测尘方式,使得测尘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网孔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环形整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循环粉尘发尘装置,包括腔体1、轴流风机2、循环管3、网孔状支架4、环形整流板5、密封门7和腔体支架10;所述腔体1顶部和底部均开有口,所述腔体1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圆锥形顶部;所述腔体1的底部向下凸起形成圆锥形底部,所述轴流风机2的一端固定在腔体1底部的开口处,所述轴流风机2的另一端通过循环管3连接所述腔体1顶部的开口处,所述腔体1上设置有密封门7,所述腔体1内水平焊接有网孔状支架4,所述腔体1内还焊接有两块环形整流板5,两块环形整流板5均焊接在所述网孔状支架4与所述腔体1的圆锥形底部之间,所述腔体1上开有粉尘补充口8,所述粉尘补充口8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循环管3活动连接,所述腔体1上开有观察窗9,所述观察窗9处密封有透明材料,所述腔体1底部还固定有两根腔体支架10,腔体1内部连通循环管3形成一个密封空间。
本实施例中密封观察窗9的透明材料为有机玻璃,其用于在保持腔体1与循环管3空间密封的同时观察腔体1内情形,因此其它透明材料如透明树脂等均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同样的,腔体支架10用于支撑腔体1,其数量还可以为3根、4根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90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