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91291.5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9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驱动 装置 | ||
交叉引用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4月30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12-0045442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简化电路结构的发光二极管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冷阴极荧光灯(CCFL)用作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单元的光源,其缺点大致在于,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汞气体、具有较慢的反应速度以及较低的颜色再现性、并且不适用于纤薄轻盈的LCD面板内。
因此,发光二极管(LED)目前已经被积极地用于显示装置中。LED的优点在于,对环境无害,并且具有若干毫微秒水平的反应速度,从而允许具有较高的反应速度,使得它们有效地显示视频信号流。LED的优点还在于,可进行冲力驱动,具有较高的颜色再现性,通过控制红色、绿色以及蓝色LED的光量,可任意地改变亮度、颜色温度等等,并且与冷阴极荧光灯相比,适用于纤薄轻盈的LCD面板内。
在使用LED的背光单元内,需要使用将电流提供给LED从而驱动LED的LED驱动装置。
如下面相关技术文献中所述,在上述LED驱动装置内,由于LED通道彼此并联连接,所以控制电流供应的场效应晶体管(FET)应当用于各个LED通道,所以制造成本增大,使用较昂贵的控制集成电路(IC)控制各个FET,所以制造成本进一步增大。
【相关技术文献】
韩国专利公开号10-2011-00125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发光二极管(LED)驱动装置,通过单个场效应晶体管(FET)驱动两个LED通道,该驱动装置允许简化外围电路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发光二极管驱动装置,包括:供电单元,根据控制来开关输入功率,并且包括变压器,该变压器将所开关的功率转换成预设的驱动功率,从而提供驱动功率;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组,发光二极管组包括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每个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被连接到变压器的输出端子以形成单个环路,并且接收驱动功率以发光;以及控制部,控制供电单元的功率开关。
变压器可包括接收开关功率的一次绕组和至少一个二次绕组,二次绕组具有对于一次绕组的预设匝比,以及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组的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可分别电连接到至少一个二次绕组的一端和另一端以形成单个环路。
供电单元可进一步包括电流控制开关,电流控制开关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之间,以根据控制部的控制控制在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内流动的电流。
各个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可包括彼此串联连接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变压器的至少一个二次绕组的一端可具有正电压电平,其另一端可具有负电压电平,第一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anode)可被电连接到至少一个二次绕组的一端,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最后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cathode)可被电连接到至少一个二次绕组的另一端。
电流控制开关可被电连接在第一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最后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之间。
供电单元可进一步包括根据控制部的控制开关输入功率的功率开关。
变压器可包括多个二次绕组,每个二次绕组的一端具有正电压电平,另一端具有负电压电平,以及发光二极管单元可包括分别连接到多个二次绕组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组。
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每个第一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可被电连接到相应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每个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最后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可被电连接到相应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
供电单元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流控制开关,多个电流控制开关分别被电连接在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每个第一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最后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和其每个第二发光二极管阵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的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之间。
控制部可包括多个控制单元,多个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多个电流控制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12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