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倒鸭梨形地下盐穴储气库及其建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2944.2 | 申请日: | 2012-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0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闫相祯;王同涛;闫怡飞;杨秀娟;姜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F17/16 | 分类号: | E21F1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鸭梨 地下 盐穴储气库 及其 建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倒鸭梨形地下盐穴储气库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场工程经验和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盐穴储气库形状可以有效降低盐穴体积收缩率和腔壁变形量,提高其稳定安全性。由于盐穴储气库形状的设计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地质力学理论、盐岩强度、蠕变特性和盐穴失效判别准则等,因此盐穴形状设计一直成为盐穴储气库建造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很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Dennis对加拿大Alberta地区地下盐穴储气库形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地下盐穴储气库形状计算模型,他认为地下盐穴储气库设计成椭球形更有利于盐穴的稳定性、能够降低其体积收缩率。在该模型中,他并未给出将盐穴设计成椭球形的力学机理,亦未对盐穴形状和尺寸进行优化。王保群等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椭球体形和梨形盐穴储气库在长期蠕变工作条件下的腔壁最大位移、塑性区体积和合理矿柱宽度等,认为椭球体形盐穴具有优势,并且推荐椭球体长轴和短轴之比为7/3。Cristescu和Paraschiv通过将连续岩体中的地下空间结构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研究了矩形空间结构倒圆角半径、长宽比对矩形洞穴稳定性的影响,优化出矩形洞穴尺寸。
通过上面的分析,现阶段对于盐穴储气库形状设计方面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缺点:
(1)、地下盐穴储气库形状设计的力学机理不明确,未对盐穴形状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2)、设计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数值模拟计算为主,缺乏理论依据。
上述原因造成了采用已有的设计方法对盐穴储气库形状进行设计具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给地下盐穴储气库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鸭梨形地下盐穴储气库及其建造方法。将地下盐穴储气库设计分为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两部分进行设计,通过引入边坡失稳和压力拱概念,解决地下盐穴储气库形状设计中的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倒鸭梨形地下盐穴储气库,包括完井管柱、注采管柱、中心管柱、水泥环、盐穴;完井管柱从地面深入到盐穴并与盐穴顶部相连,完井管柱与地层采用水泥环连接;注采管柱位于完井管柱中并采用封隔器与完井管柱底部相连;中心管柱位于注采管柱中,在地面位置处悬挂在井口装置上;其特征在于:盐穴为倒鸭梨形状,盐穴顶部为圆形平面,中部为抛物面和球面的组合面,盐穴底部为圆形平面;盐穴顶部的圆形平面与抛物面相连,抛物面底部与球面顶部相连,球面下部与盐穴底部圆面相连。
优选地,顶部的圆形平面与抛物面相割。
优选地,顶部圆形平面的圆心与底部圆形平面的圆心在同一铅直轴线上。
优选地,顶部圆形平面直径为3-5倍完井管柱直径,完井管柱中心与顶部圆形平面圆心重合。
优选地,球面与底部的圆形平面相切。
一种倒鸭梨形地下盐穴储气库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盐穴高度确定:根据盐穴所在盐岩地层厚度和设计运行压力确定出盐穴整体高度、盐穴上部结构高度、盐穴下部结构高度和盐穴最大跨度;
(2)、盐穴下部结构尺寸确定:根据盐穴下部结构高度和盐穴最大跨度,确定出盐穴下部坡底宽度、下部腔壁临界滑动面半径;
(3)、盐穴底部圆面尺寸确定:根据盐穴下部坡底宽度和盐穴最大跨度,得到盐穴底部圆面直径;
(4)、盐穴上部结构尺寸确定:根据盐穴上部结构高度和盐穴最大跨度,确定盐穴上部结构形状和尺寸;
(5)、盐穴顶部圆面尺寸确定:根据完井管柱尺寸,盐穴顶部圆面尺寸取为3-5倍完井管柱外径;
(6)、盐穴顶部和底部预留盐岩层厚度确定:根据密封性和稳定性要求,确定出盐穴顶部和底部预留盐岩层厚度,然后钻井至底部预留盐岩层厚度之上;
(7)、管柱选择:造腔管柱为双管组合管柱,包括中心管柱和注采管柱;
(8)、腔体形状控制:采用正循环方法进行造腔,并将整个盐穴按照设计尺寸划分为不同溶解区域,逐级进行溶解,直至达到设计尺寸。
优选地,采用声纳测腔技术对每个溶解区域溶解完成后的腔体形状进行监测,当与设计值出现偏差时通过调整双管组合管柱位置、加入阻溶剂或调整注入淡水速度方法进行校正。
优选地,调整组合管柱位置方法包括:中心管柱和注采管柱同时移动、保持中心管柱位置不变移动注采管柱、保持注采管柱位置不动移动中心管柱、移动阻溶剂面位置;中心管柱截面积与中心管柱和注采管柱间环空面积之比为1.1~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29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反射带宽可调的胆甾相液晶显示装置
- 下一篇:指针式直流毫安表频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