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1610.3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8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叶钧皓;苏东权;林育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151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本申请为申请号为201110122488.1,申请日为2011年5月12日,发明名称为“背光模块”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该背光模块的结构。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依光源位置大致可分为「侧光式」及「直下式」设计,其中「侧光式」设计之背光模块是将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设置在导光板侧边,再利用导光板控制光束行进方向,以提供均匀之面光源。
随着现代趋势之需求及限制,许多发光产品朝向短小轻薄之外型发展,使得发光产品内之背光模块之导光板也逐渐薄型化,缩小导光板之厚度;甚至,导光板侧面之入光面之面积也小于光源(如发光二极管)之有效出光面积,反而导致导光板之入光面无法有效接收光源之全部出光,进而衰减导光板的出光效率。
如此,如何研发出一种背光模块,可有效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进而保持导光板原有的出光效率,又可避免导光板之厚度不致过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考虑的刻不容缓之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相互迭设的一第一导光板及一第二导光板;该第一导光板包括:一第一板体;所述的第一板体具有相对之一第一内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该第一内表面面对该第二导光板;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的第一延伸部位于该第一内表面的边缘,并自该第一板体朝该第二导光板之方向伸至该第二导光板的一侧面,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一板体共构成一连续的第一入光面,该第一延伸部还具一第一反射面,该第一反射面连接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一内表面;以及一第三反射面;所述的第三反射面位于该第一板体远离该第一入光面之一侧面;该第二导光板包括:一第二板体;所述的第二板体具有相对之一第二内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该第二内表面面对该第一内表面;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的第二延伸部位于该第二内表面远离该第一延伸部之边缘,并自该第二板体朝该第一导光板之方向伸至该第一导光板远离该第一入光面之一侧面,该第二延伸部与该第二板体共构成一连续的第二入光面,该第二延伸部还具一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面对该第三反射面,并连接该第二入光面与该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反射面的外型匹配该第三反射面的外型;以及一第四反射面;所述的第四反射面位于该第二板体远离该第二入光面之一侧面,并面对该第一反射面,该第四反射面的外型匹配该第一反射面的外型;一第一光源;所述的第一光源位于该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并朝该第一入光面投射光线;该第一反射面引导该第一光源的光线至该第一外表面;以及一第二光源,该第二光源位于该第二入光面之一侧,并朝该第二入光面投射光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导光板的入光面可有效地接收大发光面积之发光面;提供双面显示器的双向的光源;还可搭配多个不同方向或/及不同颜色之光源,以便均匀混出预期颜色的光线。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一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2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一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3A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第二实施例依据一单向出光设计之侧视图。
图3B绘示图3A之一变化之侧视图。
图3C绘示图3B之又一变化之侧视图。
图4A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第二实施例依据一双向出光设计之侧视图。
图4B绘示图4A之一变化之侧视图。
图5A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一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5B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第三实施例之俯视图。
图6A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第三实施例依据一单向出光设计之侧视图。
图6B绘示图6A之一变化之侧视图。
图6C绘示图6B之又一变化之侧视图。
图7A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第三实施例依据一双向出光设计之侧视图。
图7B绘示图7A之一变化之侧视图。
图8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之一第四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9(a)至图9(f)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对各反射面之形状变化之侧视图。
图10绘示本发明背光模块各实施例之一变化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1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