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7139.0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6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裕一;松浦淳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SM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21/12 | 分类号: | H01H21/12;H01H2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姜虎;陈英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测各种电子设备中的记录介质出入等的检测用开关、或者作为复位用开关等使用的杠杆开关等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便携式电话机等便携式终端设备、或便携式音频播放器、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作为检测IC卡或CD等记录介质的插入状态的机构、或者作为复位(初始化动作)用开关,使用了随着转动杆的转动动作而进行开、关动作的杠杆开关。
这种杠杆开关,例如已知有图5所示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其具备:中空箱形的模制壳体100;具有在模制壳体100的侧壁部内表面露出的固定触点101的固定触点端子;收容于模制壳体100内的呈弹簧状的可动触点端子102;可转动地被支承于模制壳体100的转动杆103。
可动触点端子102以其一端部与公共端子105连接的状态被固定在模制壳体100上,通过将转动杆103转动到图中用虚线表示的推入位置,该可动触点端子102被转动杆103推压并以固定部102a为基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可动触点104沿着侧壁部移动到与固定触点101接触的位置,开关处于开状态。
另一方面,当解除作用于转动杆103的力时,利用可动触点端子102的弹性力将转动杆103推回到图中用实线表示的原点位置,通过移动到两触点101、104处于非接触的位置,开关处于关状态。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0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从结构上的观点产生不能将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点端子的固定部设于相同侧壁部等制约,从而可动触点端子的形状或动作方向受限制,存在设计自由度低的问题。
另外,在这样的杠杆开关中,如果可动触点端子的作为板簧而作用的部分的长度变短,则有利于实现小型化,但另一方面,作为板簧而作用的部分越短、其相应的负荷变大而存在容易疲劳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寿命缩短。
再者,通过杠杆动作使可动触点部移动时,难以使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可靠地接触,杠杆所产生的推压力向可动触点部的移动方向分散,从而有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点部的接触压力。
因此,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现有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高、能够使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可靠地接触且操作感良好的开关。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开关的发明特征是,其具备:模制壳体,具有平板状的基板部及从该基板部的侧缘立起的形状的侧壁部;固定触点端子,具有在该模制壳体内露出的固定触点部;可动触点端子,呈弹簧状,其一端部固定在所述模制壳体上,在另一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可动触点部;操作部件,可移动地被支承在所述模制壳体上;所述可动触点端子同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相联动而被推压并变形,所述可动触点部可在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位置和处于未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模制壳体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具备固定触点支承壁部,在该固定触点支承壁部的内侧面露出所述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触点端子具备:配置于所述侧壁部与可动触点支承壁部之间的弹性可动部,和从该弹性可动部的一端迂回所述固定触点支承壁部的端部而向所述固定触点支承壁部的固定触点部侧弯曲的形状的弯曲部,配置于该弯曲部前端侧的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所述固定触点支承壁部的内侧同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基础上,所述固定触点支承壁部形成为沿所述侧壁部的方向的固定触点部一侧向内倾斜的形状。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结构基础上,所述操作部件是可转动地被支承于所述基板部的转动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K株式会社,未经SM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71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源装置及具备电源装置的车辆
- 下一篇:用于检查晶体缺陷结构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