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壁耐高压双层绝缘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5101.1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3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双;邱建华;李东琦;蓝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04;H01B7/17;H01B5/08;H01B1/0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壁 高压 双层 绝缘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壁耐高压双层绝缘电缆,适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及电机。
背景技术
以轨道交通范畴的地铁为例,由于地铁车辆在空间和自重等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加之车辆电气控制线路较普通铁路要多得多,为了减轻成束电线电缆的重量和节约敷设电线电缆时所占空间,因此普遍采用高性能薄壁绝缘电缆。又,随着汽车业及电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控制技术被普遍使用,再加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清洁性(即环保性)等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上的电气配置功能日益增多,相应地,连接电气配置的线缆也增多。
就汽车而言,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至2010年汽车产量已达1800万辆,一辆高档轿车平均用线材为2500m。因此如何使应用于轨道交通和汽车以及电机的电线电缆在耐油腐蚀、耐磨损和耐高压与减小外径并节约布线之间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成了线缆开发部门和生产厂商共同关注的技术问题。
已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柔软的PVC作为内绝缘层并且将交联PVC作为外绝缘层,这种双层绝缘电缆的欠缺在于工作电容和衰减大。然而如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作为内绝缘层并且采用半硬阻燃PVC作为外绝缘层,那么会出现内、外绝缘层之间难以粘结、界面粗糙和外径波动的问题。
鉴上,有必要对其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该前提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改善内外绝缘层之间的彼此的结合效果、有利于增进与导体的结合效果、有益于保障理想的耐化学腐蚀性和耐高温以及耐高压效果的薄壁耐高压双层绝缘电缆。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薄壁耐高压双层绝缘电缆,包括导体和依次结合在导体外的内绝缘层以及外绝缘层,所述的导体为直径为0.1-0.3㎜的镀锡铜丝,所述的内绝缘层为交联聚烯烃,而所述的外绝缘层为聚偏氟乙烯。
本发明所述的内、外绝缘层的厚度彼此相等。
本发明所述的内绝缘层的厚度比所述的外绝缘层的厚度厚。
本发明所述的内绝缘层的厚度比所述的外绝缘层的厚度薄。
本发明所述的内绝缘层的厚度为0.05-0.15㎜,所述的外绝缘层的厚度为0.05-0.15㎜。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内绝缘层与导体之间以及内、外绝缘层之间的良好的结合效果,由于内、外绝缘层分别由交联聚烯烃和聚偏氟乙烯充任,因此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耐高温、耐氧化、而候、耐紫外线辐射等长处,并且相对于已有技术可减小内、外绝缘层的厚度而藉以减轻重量并节约布线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见图1,给出的导体1由复数根直径为0.1-0.3㎜的镀锡铜丝绞合构成,在导体1外结合有由交联聚烯烃充任的内绝缘层2,在内绝缘层2外结合有由聚偏氟乙烯充任的外绝缘层3。在本实施例中,内、外绝缘层2、3的厚度相同,但也可以使内绝缘层2的厚度比外绝缘层3的厚度厚,反之亦然,在本实施例中,内、外绝缘层2、3的厚度均为0.8㎜。
实施例2:
仅将内绝缘层2的厚度改为0.45㎜,而外绝缘层3的厚度改为0.05㎜,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3:
仅将内绝缘层2的厚度改为0.08㎜,而外绝缘层3的厚度改为0.10㎜,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4:
仅将内绝缘层2的厚度改为0.15㎜,而外绝缘层3的厚度改为0.05㎜,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5:
仅将内绝缘层2的厚度改为0.05㎜,而外绝缘层3的厚度改为0.15㎜,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上述实施例得到的薄壁耐高压双层绝缘电缆具有以下归纳的技术效果:
1、通过采用轻压缩绞合导体,即采用多根镀锡铜丝绞合而成的导体结构,以体现柔软性和稳定性,为薄壁绝缘的挤出做铺垫,确保绝缘无缺陷、无击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51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