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汽压缩式热泵与转轮吸附除湿耦合运行干燥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4815.2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6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马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军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B01D53/02;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赵晓慧 |
地址: | 5108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压缩 式热泵 转轮 吸附 除湿 耦合 运行 干燥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干燥装置,具体是蒸汽压缩式热泵与转轮吸附除湿耦合运行干燥机。
背景技术
蒸汽压缩式热泵常常用于物料的干燥,例如,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已经广泛应用于木材干燥、食品干燥以及纸张干燥等,和普通直接加热干燥方式比较,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具备节能50%以上的优点。
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的工作原理是,将被干燥空间的空气流过蒸汽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然后将除去水分的空气流过蒸汽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使空气被加热后送回存放需要干燥物料的空间。
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除水的原理是使空气冷却,蒸发温度越低,经过热泵处理后的空气中含水量就越低,由此,热泵的能源消耗也就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和吸附除湿转轮系统组合作业,吸附除湿转轮再生需要的能源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中获得,并可获得低露点的干燥空气的蒸汽压缩式热泵与转轮吸附除湿耦合运行干燥机。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蒸汽压缩式热泵与转轮吸附除湿耦合运行干燥机, 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一个制冷系统和一个吸附除湿转轮系统。
制冷系统是由制冷压缩机,前置制冷冷凝器,后置制冷冷凝器,制冷膨胀阀,和制冷蒸发器组成的闭合回路,其中,通过前置制冷冷凝器的制冷剂从过热气态状态冷却到气态饱和状态,同时,也存在制冷剂在饱和状态下冷凝的情况,通过后置制冷冷凝器的制冷剂在饱和状态下冷凝,同时存在液态制冷剂从饱和状态冷却到过冷状态的情况。
转轮除湿系统包括具有再生区和处理区的转轮、处理风机、再生风机及带动转轮旋转的电机,转轮电机,其功能是使吸附转轮旋转,转轮上的吸附材料交替地处于吸附与再生状态。处理风机,其作用是,使存放需要干燥物料空间的空气a先流过制冷蒸发器降温,然后流过转轮吸附区,然后流过后置制冷冷凝器,最后送回存放需要干燥物料空间,再生风机,其功能是使从大气环境中抽取的空气c流过前置制冷冷凝器加热后,再流过吸附转轮的再生区域,最后排向大气。
在此基础上,后置制冷冷凝器与转轮处理区之间装设有调节阀,在调节阀与后置制冷冷凝器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一旁支空气入口,并设有控制阀。调节阀,其功能是调节通过吸附转轮处理的空气量; 旁支空气入口与存放需要干燥物料的空间连接,该装置中设置旁支空气入口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空气流过后置制冷冷凝器,使在后置制冷冷凝器中流动的制冷剂被充分冷却。控制阀, 控制旁路空气量。
进一步的,制冷系统为两套,处于干燥物料空间的空气a通过管道依序经过Ⅰ级制冷蒸发器、Ⅱ级制冷蒸发器、转轮处理区、Ⅱ级后置制冷冷凝器、Ⅰ级后置制冷冷凝器与处理风机,再流回干燥物料空间,大气c通过管道依序经Ⅰ级前置制冷冷凝器、Ⅱ级前置制冷冷凝器、转轮再生区及再生风机,再次排向大气。两套制冷系统可以独立实现开机与停止运行,也可采用不同制冷剂型号。
本发明制冷系统和吸附除湿转轮系统组合作业,吸附除湿转轮再生需要的能源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中获得,和普通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比较,本发明可以获得低露点温度的干燥空气。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处理风机, 2-Ⅰ级制冷压缩机, 3-Ⅰ级前置制冷冷凝器,
4-Ⅰ级后置制冷冷凝器,5-Ⅰ级制冷膨胀阀, 6-Ⅰ级制冷蒸发器,
7-电机, 9-转轮再生区, 10-转轮处理区,
11-再生风机, 12-调节阀, 13-控制阀,
14-Ⅱ级前置制冷冷凝器,15-Ⅱ级后置制冷冷凝器,16-Ⅱ级制冷压缩机
17-Ⅱ级制冷膨胀阀, 18-Ⅱ级制冷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军,未经马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4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