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齿轮齿隙消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1977.0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1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吴进发;李秋红;萧锡鸿;许晋谋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H55/18 | 分类号: | F16H5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齿轮 消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系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传动系统的螺旋齿轮齿隙消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于各式机具的精密度要求不断提高。在各式机具中,传动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传动系统中的齿轮可将传动轴的动力传递至被动齿轮上,以达到传动的目的。
然而,齿轮传动系统的最大缺点在于「齿隙」,即齿轮与齿轮啮合运转时,为防止因制造误差与热膨胀而发生齿与齿之间排挤、卡死的现象,齿与齿之间所必须存在的微小间隙。但是对于传动精度越来越高的传动系统而言,齿隙的存在除了会造成不必要的噪音及震动外,更容易形成传动定位上的误差及传动效率的低落,成为业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齿轮的齿隙消除装置,可于轴向上产生预紧弹力(preload spring force),用以消除齿轮组啮合时的齿隙,以使扭力无间隙地在齿轮组之间传递。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螺旋齿轮齿隙消除装置,用于一传动系统中,传动系统包括两个螺旋齿轮以及一搭配齿轮,搭配齿轮与此两个螺旋齿轮相互啮合。齿隙消除装置可包括一套筒以及齿轮固定件,套筒与此两个螺旋齿轮同轴配置,且套筒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此两个螺旋齿轮,套筒的此两端部之间具有至少两段的螺旋形沟槽,各段螺旋形沟槽分别贯穿套筒的圆周表面且环绕套筒至少两圈,以形成至少两段的螺旋片状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轴固定件连接套筒与传动轴,且定位于此两段螺旋片状结构之间,以使套筒与传动轴同步旋转。以齿轮固定件分别连接此两端部与此两个螺旋齿轮或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套筒与两个螺旋齿轮中的至少之一者,以使此两个螺旋齿轮之间保持一预定间隙,其中各段螺旋片状结构沿传动轴的轴向分别提供一预紧弹力,以使此两个螺旋齿轮分别与搭配齿轮紧密啮合。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2A仅为图1的齿轮传动系统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B为图1的齿轮传动系统的套筒立体图;
图3A及图3B为两个螺旋齿轮受预紧弹力推开或拉近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8A为搭配齿轮为一齿条的示意图;
图8B为以齿条与两个螺旋齿轮相啮合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105:齿轮传动系统
110、110’:传动轴
120、120’:套筒
120a:外侧壁
120b:内侧壁
120c:螺旋形沟槽
121、121’:传动部
122:端部
123:螺旋片状结构
130:螺旋齿轮
131:螺旋纹路
140:滚珠衬套
150:轴固定件
160:齿轮固定件
170:搭配齿轮
171:螺旋纹路
180:齿条
181:斜齿纹路
A:横截面
C1:轴向
C2:圆周方向
D:间隙
F:预紧弹力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A及图2B,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系统的示意图,图2A仅绘示图1的齿轮传动系统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立体图,但未绘示传动轴及搭配齿轮,图2B绘示图1的齿轮传动系统的套筒立体图。在图1中,齿轮传动系统100包括一传动轴110、两个螺旋齿轮130以及一搭配齿轮170。搭配齿轮170与两个螺旋齿轮130相互啮合。在一实施例中,传动轴110可连接于一动力源(例如是马达),用以输出一旋转扭力。传动轴110通过两个螺旋齿轮130而将旋转扭力传递至与两个螺旋齿轮相啮合的搭配齿轮170,此时,搭配齿轮170为从动轮。在另一实施例中,搭配齿轮170为主动轮,其可连接于一动力源(例如是马达),并通过与两个螺旋齿轮130的啮合而将旋转扭力传递至传动轴110,此时,传动轴110为被动轴。以下以传动轴110连接于一动力源为范例加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19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感测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快怠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