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偏口钳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6917.6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5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郭占元;王金;纪玉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B17/00 | 分类号: | B26B17/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郭晓东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偏口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剪切工具,尤其与偏口钳的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目前,在装配汽车管线时,通常情况下都是用扎线带来捆扎、固定管线,捆扎、固定工作完成后要将多余的扎线带剪去。由于偏口钳剪切力大、操作方便快速,因此多数情况下装配工人喜欢采用偏口钳剪切多余的扎线带,剪切效率较高。
现有的偏口钳1结构如图1与图2所示,该偏口钳1包括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呈八字形交叉枢转连接在一起,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一端配合形成钳口13,另一端用于操作,且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用于操作的一端的长度大于配合形成钳口13的一端长度。偏口钳1通过可开合的钳口13剪切物品,剪切力较大,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之间通过枢轴14枢转连接。现有的偏口钳1的钳口13闭合线在钳口13的开合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在垂直于钳口13开合面且沿钳口13的闭合线延伸的平面上的投影也为一直线,该直线从钳口13根部到头部向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内倾斜,因此剪切物品后物品断面也为一直线,该直线与物品纵向延伸的一面有可能形成尖角。
如图3所示,在使用现有的偏口钳1剪切扎线带3时,由于扎线带3本身具有一定硬度,而偏口钳1剪切下的断面又会形成尖角,因此留下的扎线带3断面存在比较尖锐的角部31,经常对车间工人的手和裸露的地方造成划伤,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而且,由于装配工人在装配过程中总是担心被划伤,工作时就会束手束脚,极大地降低装配速度,客观上提高了装配汽车管线的成本。由于现代化的汽车生产需要批量化、高效化运作,装配速度对汽车生产节奏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提高汽车管线装配的效率,以符合现代化汽车生产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通用性强的具有表面弧度的偏口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偏口钳,包括枢转连接的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一端配合形成能够开合的钳口,所述钳口的闭合线在所述钳口的开合面上的投影为直线,所述钳口的闭合线在沿所述钳口的闭合线延伸且垂直所述开合面的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
进一步,所述弧线为一段圆弧线。
进一步,所述弧线为一段向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内部凹陷的弧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偏口钳的钳口闭合线在垂直钳口开合面并沿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延伸的平面上的投影一段弧线,剪切物品(例如扎线带)后物品断面为弧线,不再有尖角,可避免给后续操作人员带来伤害,消除后续操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可大大提高后续操作的速度,尤其在汽车装配过程中,提高汽车装配效率,符合现代化汽车高节奏的流水线生产,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通用性强,非常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的偏口钳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偏口钳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偏口钳剪切后的扎线带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偏口钳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偏口钳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偏口钳剪切后的扎线带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如图4与图5所示,本发明的该偏口钳2包括第一钳体21与第二钳体22,第一钳体21与第二钳体22呈八字形交叉枢转连接在一起,第一钳体21与第二钳体22一端配合形成钳口23,另一端用于操作,且第一钳体21与第二钳体22用于操作的一端的长度大于配合形成钳口23的一端长度。偏口钳2通过可开合的钳口23剪切物品,剪切力较大,第一钳体21与第二钳体22之间通过枢轴24枢转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6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