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声检测仪水浸探头喷水耦合装置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4220.7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0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农;赵逸栋;林嘉颖;刘禹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9/28 | 分类号: | G01N29/2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超声 检测 仪水浸 探头 喷水 耦合 装置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声波探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超声检测仪水浸探头喷水耦合装置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生产对金属等工件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促进了工件探伤技术的发展。超声波探伤由于具备简单、高效、探伤周期短、成本低廉等优点,一直成为工件探伤的主流方式。而在其基础上衍生的水浸湿探头检测又是方兴未艾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水为耦合介质,将超声波探伤仪发射的声波导入检测工件,极大程度减少了超声波能量的损耗,但是对喷水探头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现有的超声波喷水耦合探头大多为单一的结构,工作时只能装配一种超声波探头,使用有限频率的声波检测金属。这样的探头控制不够灵活,也很难满足日益增加的金属探伤要求,并不能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在目前已经问世的超声波探头中,如发明200920278316.1的“用于超声测厚和探伤检测的快门式喷水探头装置”具有自动打开快门,实现良好的喷水耦合测厚任务,但是不具备探伤功能,也无法根据检测材料的不同对喷头外形作出调整;再如发明03219895.7的“横波喷水探头”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精度,但是结构设计得较为复杂,不利于装拆和定期检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超声检测仪水浸探头喷水耦合装置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1).测量超声探头的基本参数,包括探头前端、中端、后端直径与长度、发射超声波的频率;
1-1.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获得超声探头的前端直径 、前端长度、中端直径、中端长度、后端直径、超声波发射面直径;通过查询得到超声探头的超声波发射频率M;
步骤(2).根据超声探头的基本参数,确定入水导管、固定盖、混水腔壳、导流环、混水腔盖、超声探头、过渡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的参数;
2-1. 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的内径均为,且与超声探头前端的超声波发射面直径相等,即= ;
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的长度分别为计算如下:
由超声探头数据测得:发射频率为M、晶片直径为、水中焦距值为;设声束在声透镜、耦合介质、工件中都按直线传播,为有机玻璃声速;为耦合介质的声速,其中耦合介质为水,则水中焦距值计算如下:
晶片曲率半径计算如下:
设工件中声波速度为,检测工件的探测深度为,则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的总长度近似公式如下:
2-2.根据截面不变的原则,过渡管道内壁直径计算如下:
2-3.入水导管出水端设置有环形凸起,出水端贯穿固定盖上圆形通孔后,与混水腔壳上的圆形通孔螺纹连接,设入水导管的数目为N(按使用方便的原则可取N值为任意正整数),则入水导管内径计算如下:
入水导管外径;
2-4.混水腔壳和固定盖均设置有N个圆形通孔、一个轴心通孔;其中固定盖上的轴心通孔设置有橡皮防水圈,且固定盖上轴心通孔直径=,混水腔壳上的轴心通孔直径=;超声探头前端穿过混水腔壳上的轴心通孔,后端穿过固定盖上的轴心通孔,中端卡在固定盖和混水腔壳之间;混水腔壳和固定盖的N个圆心通孔都沿周向平均分布,且直径大小相同,其中混水腔壳上的圆心通孔设置有内螺纹,与入水导管前端螺纹连接。
2-5. 混水腔盖轴心设置有轴心通孔,轴心通孔设置有内螺纹,与过渡管道螺纹连接;混水腔盖外边缘设置有外螺纹,且与混水腔壳螺纹连接;
2-6.导流环外径,内径;导流环内径中间径向均匀分布有四个凸起,对称凸起之间的距离;
步骤(3).确定入水导管、固定盖、混水腔壳、导流环、混水腔盖、超声探头、过渡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的连接以及配合方式,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喷头的三维模型并且导出设计图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2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