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雕工艺透光立体陶瓷制品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0000.2 | 申请日: | 2012-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2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陆浩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浩章 |
主分类号: | B44C5/00 | 分类号: | B44C5/00;C04B33/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1031 广东省潮州市枫***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艺 透光 立体 陶瓷制品 制备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艺品或家居中的用品,尤其涉及一种隐雕工艺透光立体陶瓷制品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传统的陶瓷被普遍用作日用餐具、灯具座、工艺陈设品等,但由于其普通陶瓷透光性能较差,使陶瓷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传统的陶瓷制品表面装饰主要是采用贴花纸或人工彩绘图案色彩等方法进行装饰,虽然能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但产品外观色彩的耐持久性不够,时间较长会褪色, 其图案平滑,缺乏立体感; 而通常采用手工或机械方法在陶瓷素坯上加工浮雕形状,再施釉,釉烧形成有立体浮雕的陶瓷,但这种做法工艺复杂,加工成本高,且需在末经釉烧的釉面进行加工,釉面容易局部脱落,影响产品收成率。近年来也有企业在研究通过改进花纸涂料使陶瓷釉面产生浮雕效果的方法,如中国专利号 03114204.4(授权公告号为CN1257809C)公开了一种在陶瓷釉面上产生凹凸浮雕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花纸涂料,它主要是通过在陶瓷素坯上贴上印刷有特定涂料的花纸,再施釉,釉烧成为釉面有凹凸浮雕效果的陶瓷制品。这种方法比原的手工或机械方法有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在经素烧的坯体贴花纸后再釉烧,经两次烧成需消耗大量能源,增加生产成本,釉烧过程增加产品的破损率,影响产品的成品率,且产品的透光性能也较差。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简单,成本较低,且产品的透光和立体效果好的陶瓷制品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隐雕工艺透光立体陶瓷制品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包括:
(1)制作瓷泥,将瓷泥按常规与水、硅酸纳进行混合,搅拌成浆;
(2)制作模具,在模具上采用隐雕法雕刻出所需的花纹图案,所述隐雕法即采用浮雕、沉雕、影雕、反雕法揉合一体的方法;
(3)制作成型;
(4)干澡30~60分钟;
(5)坯体修整,去除多余的模线及杂物;
(6)烧成,制品的烧成温度为1260~1300℃,烧成时间为8~12小时。
其工艺步骤(3)制作成型为注浆成型。
其工艺步骤(3)制作成型为滚压成型。
其工艺步骤(3)制作成型为机压或手压成型。
上述隐雕工艺透光立体陶瓷制品的用途,既可以用作家居中灯具、烛罩等耐热器具,又可以作为工艺陈设品。
应用本发明所述隐雕工艺透光立体陶瓷制品,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用途广泛;既可以用作家居中如灯具的灯座及灯罩、蜡烛罩、蜡烛杯、香精炉等耐热器具,又可以作为工艺陈设品;且由于陶瓷制品的雕刻图案由浮雕、沉雕、影雕、反雕法揉合于一体的方法制作,透过灯光的照射,使图像更逼真、立体感更强,透光效果更好,增加艺术性和装饰效果,使人们更能体现新型隐雕法的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二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只限于这二个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半圆球形蜡烛罩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包括:
(1)制作瓷泥,将瓷泥按常规与水、硅酸纳进行混合,搅拌成浆;
(2)制作半圆球形蜡烛罩模具,在模具上采用隐雕法雕刻出所需的花纹图案,即采用浮雕、沉雕、影雕、反雕法揉合一体的方法制作;
(3)将泥浆浇注在设计好的半圆球形蜡烛罩模具上;
(4)干澡40分钟,脱模得陶瓷胚体;
(5)坯体修整,去除多余的模线及杂物;
(6)烧成,制品的烧成温度为1250℃,烧成时间为10小时。
即得透光并有立体花纹图案的半圆球形蜡烛罩。
其余按常规工艺流程操作。
实施例2:一种圆筒形台灯具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包括:
(2)制作圆筒形台灯具模具,在模具上采用隐雕法雕刻出所需的花纹图案,即采用浮雕、沉雕、影雕、反雕法揉合一体的方法制作;
(3)将泥浆浇注在设计好的圆筒形台灯具模具上;
(6)烧成,制品的烧成温度为1280℃,烧成时间为9 小时;
步骤(1)、(4)、(5)与实施例1相同。
即得透光并有立体花纹图案的圆筒形台灯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浩章,未经陆浩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0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