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芯并行排列的可分离式光伏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5772.7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2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赖恒俊;孙彦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8 | 分类号: | H01B7/08;H01B7/17;H01B7/295;H01B7/36;H01B7/0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行 排列 可分离 式光伏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芯并行排列的可分离式光伏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乃至海洋冰之类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从而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绿色环保的太阳能的利用日趋重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便是一个例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需使用光伏电缆,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用于严酷环境如高温和紫外线辐射等,因此,为了保障光伏电缆得以在-40℃-120℃的恶劣环境下长期而稳定地传输电源,世界各国相应颁布了太阳能光伏电缆标准。
关于光伏电缆的技术信息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其中,围绕太阳能电板接线极性区分和便于安装施工方面的电缆结构的技术信息同样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典型的如CN202159503U公开的“双芯八字型可分离式光伏电缆”,该专利方案是将两组即两根电缆的护套层的外壁彼此由一菱形的连接体连接,并且在各电缆的护套层的表面挤附一条标志线作为电极极性连接的标志,或在电缆的护套层表面连续喷印电极性标志。该专利虽然具有说明书第0013至0016段所称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由于两根(专利称两线)电缆的护套层之间彼此由菱形的连接体连接,因此在两根电缆分离时容易造成电缆的护套层在连接体部位处出现损伤,即造成电缆连接体处护套表面损伤。又,在电缆的护套层表面挤附一条标志线或连续喷印一条电极极性标志,因此,当多根电缆并行排列时则无法实现对电极极性的区分。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使用时的施工效率、有利于避免在连接体处分开时损伤电缆的护套层和有益于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接线盒终端位置接线时方便地区分电极极性并且方便后续检护的多芯并行排列的可分离式光伏电缆。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多芯并行排列的可分离式光伏电缆,包括结构相同的两根或以上的并且各由导体、位于导体外的绝缘层和位于绝缘层外的护套层构成的一组电缆本体和连接于相邻电缆本体的所述护套层之间的可撕裂电缆连接体,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撕裂电缆连接体的横截面形状呈阿拉伯数字的8字形,所述的一组电缆本体的所述绝缘层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而所述的一组电缆本体的护套层的颜色是相同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可撕裂电缆连接体包括第一结合突缘、第二结合突缘和撕裂颈,第一结合突缘与所述的电缆本体的所述护套层结合为一体,第二结合突缘与相邻的电缆本体的护套层结合为一体,而撕裂颈连接于第一、第二结合突缘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体由复数根镀锡铜丝绞合构成。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层为低烟无卤辐照交联聚烯烃。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护套层为低烟无卤阻燃辐照交联聚烯烃。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护套层的颜色为黑色。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将可撕裂电缆连接体的结构设计为横截面形状呈8字形,因此在撕裂时不会损及护套层,并且在非撕裂状态下不会因扭曲或其它外力而出现自然开裂,避免了非人为因素导致可撕裂电缆连接体开裂;之二,由于电缆本体有彼此并行的两根或以上,因此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方便施工;之三,由于一组电缆本体的绝缘层的颜色各不相同,又由于护套层的颜色相同,因此有利于安装施工时的区分和后续的检护,并且不会因时久而导致绝缘层的颜色无法辩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撕裂电缆连接体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57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