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刮刀式流涎树脂浮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9019.7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5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宋成根;苗培权;陆启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亚宝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1/34 | 分类号: | B29C41/34;B29C41/28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王玉霞 |
地址: | 2258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刮刀 流涎 树脂 浮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薄膜流涎液体树脂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刮刀式流涎树脂浮动装置,属于化工机械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技术的开发,聚酰亚胺薄膜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特别是微电子和信息产业对聚酰亚胺薄膜的广泛需求,原有生产的产品厚度均匀性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例如,柔性印制电路板基材(PCB)逐渐成为聚酰亚胺薄膜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在生产聚酰亚胺薄膜领域,多家都采用流涎法成型,制膜成型流涎机前后部各设置一大直径轮鼓,前后轮鼓采用环型镜面钢带进行张紧。目前在同行业生产中经常出现薄膜厚度不均匀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用以往工艺上加工的产品厚度均匀性已远不能达到PCB的制造者的要求。
目前流涎法生产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加工机械流涎段,存在如下缺陷:
1、 轮鼓的径向公差;
2、 环形钢带的厚度公差;
3、 流涎嘴的精度公差;
4、 机械组件的积累公差。
针对上述缺陷,国内同行也想了不少工艺方法来解决薄膜厚度公差不均匀的缺陷,但是综合效果均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刮刀式流涎树脂浮动装置,该装置解决了流涎法生产薄膜产品工艺中的机械组装的积累公差,保证了薄膜厚度的均匀性,改善了薄膜产品的质量,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容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刮刀式流涎树脂浮动装置,刮刀式流涎树脂浮动装置,包括流涎机,流涎机包括刮刀式流涎嘴、前鼓、后鼓以及前鼓、后鼓上设置的镜面环型钢带,设有浮动装置,该浮动装置包括框架和滚动轴承;框架由一根支架长轴、两根支架杆和两个浮动支架组成,支架长轴与两根支架杆平行,支架长轴和支架杆分别垂直连接浮动支架;所述框架通过支架长轴和支架轴承座安装端座在所述前鼓两侧板之间,支架长轴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鼓两侧板上设置的轴承座上;所述滚动轴承安装在浮动支架的底部且横向平放在前鼓的表面上;所述刮刀式流涎嘴两端设有螺纹孔的端板,采用调节螺杆通过所述螺纹孔连接在浮动支架上,刮刀式流涎嘴位于镜面环型钢带的上方;所述浮动支架与所述刮刀式流涎嘴端板之间设有用于微调流涎嘴的唇口与镜面环型钢带之间距离的千分表。
优选地,所述浮动支架底部设有倒“U”形固定板,滚动轴承通过轴承座安装在倒“U”形固定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增加了浮动装置,保证了薄膜厚度的一致性。支架长轴端部安装在前鼓的两侧侧板的轴承座上,支架长轴是可以转动的。浮动支架固定在支架长轴上,是固定不动的。滚动轴承设置在前鼓上。当前鼓运转时出现径向机械累积公差发生偏移时,滚动轴承随着前鼓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地移动,滚动轴承移动带动浮动装置移动,浮动装置移动使得浮动装置上固定的流涎嘴随之移动,总而言之,前鼓的移动带动了流涎嘴的移动,使得流涎嘴与前鼓的移动同步,随着前后轮鼓、张紧装置镜面环型钢带的传动,始终保持流涎嘴刮出的液体树脂在张紧装置的厚度均匀性,解决了流涎法生产薄膜产品工艺中出现的机械积累公差问题,保证了薄膜厚度的一致性,改进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第二,精度高。调节螺杆的作用有二:一是通过其将刮刀式流涎嘴固定在浮动装置上,刮刀式流涎嘴采用上述结构固定在浮动装置上,安装拆除方便,便于定期清洗;二是通过调整调节螺杆可以控制刮刀式流涎嘴与前鼓上的张紧装置即镜面环型钢带的距离;千分表作为调节螺杆的辅助调整手段,在调节螺杆初步确定刮刀式流涎嘴与张紧装置之间的距离后,进行微调,保证设备精度。第三,本发明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刮刀式流涎树脂浮动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其中:1侧板、2轴承座、3滑动轴承、4千分表、5调节螺杆、6刮刀式流涎嘴、7支架长轴、8浮动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亚宝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亚宝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