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漂浮鱼礁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8922.1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9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姜少杰;王伟定;王骁;俞静仪;彭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 代理人: | 瞿承达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漂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漂浮鱼礁。
背景技术
在海中设置构造物,其目的是为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传统的人工鱼礁从废弃的汽车到轮船,由钢铁制作到水泥构建,凡此种种人工鱼礁均为固定式,投放在浅海海底,长期之下且使海底景象显得单调、乏味及古板,同时,也使海底暗淡无光,缺乏生气,尤其是对鱼类等诱惑力大而无当,由此,使海洋生态环境构建逊色,大大降低鱼类等集聚,且不利于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漂浮鱼礁,它不但能有效聚集鱼类等,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而且,动静结构结合,对鱼类等颇具诱惑力,并便于加工制造,同时运输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漂浮鱼礁包括鱼礁本体,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所构成,所述漂浮球呈球体形状,所述漂浮球周壁上分布有呈横向的环形状槽,所述漂浮球底面中部处设有一缆绳环,所述缆绳环呈爪形状,所述漂浮块由漂浮块底座及漂浮块底座上端面边缘处分别向上延伸的且相邻之间相互连接着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所形成,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的右端部的上、下端部均分别设有一正方形孔,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的左端部的上端部右端及下端部左端均分别设有一竖向的长方形孔,所述漂浮块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内壁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中梁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块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内壁上端端部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上梁形成连接固定,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上梁的中部处与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上立柱,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中部处与底座内端面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下立柱,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右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前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右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第三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左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第一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左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后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前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第二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前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左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后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右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后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第四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上斜板,所述漂浮块底座的中部处均布有缆绳连接孔,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由模块组合层顶盖、模块组合层及模块组合层底座所构成,所述模块组合层顶盖呈环状体,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上端面上均布有呈弧形状的吊环,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下端面上均布有顶盖连接头,所述顶盖连接头的上端部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所形成, 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由上第一模块组、上第二模块组及上第三模块组形成,所述上第一模块组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由上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头、上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头、上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中模块由上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头、上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头、上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由上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模块组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由上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头、上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头、上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中模块由上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头、上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头、上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下模块由上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头、上第二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头、上第二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二模块组的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二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二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三模块组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由上第三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头、上第三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头、上第三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中模块由上第三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第三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头、上第三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头、上第三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第三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下模块由上第三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头、上第三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头、上第三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模块组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三模块组的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三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三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由中第一模块组、中第二模块组及中第三模块组所形成,所述中第一模块组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由中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中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中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头、中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头、中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中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中模块由中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中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中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头、中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头、中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中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下模块由中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头、中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头、中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模块组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中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第二模块组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由中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中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中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头、中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头、中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中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二中模块由中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中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中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头、中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头、中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中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下模块由中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头、中第二下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头、中第二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二模块组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左连接头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二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头及中第二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第三模块组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由中第三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中第三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中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头、中第三上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头、中第三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中第三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中模块由中第三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中第三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中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头、中第三中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头、中第三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中第三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下模块由中第三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头、中第三下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头、中第三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模块组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左连接头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三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头及中第三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由下第一模块组、下第二模块组及下第三模块组所形成,所述下第一模块组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由下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头、下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头、下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中模块由下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头、下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头、下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下模块由下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头、下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头、下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模块组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下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第二模块组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由下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头、下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头、下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中模块由下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头、下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头、下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下模块由下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头、下第二下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头、下第二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模块组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左连接头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二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左连接头及下第二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第三模块组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由下第三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第三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头、下第三上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头、下第三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第三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三中模块由下第三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第三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头、下第三中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头、下第三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第三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下模块由下第三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头、下第三下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头、下第三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三模块组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左连接头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三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左连接头及下第三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模块组合层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叠加所形成,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头、中第一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的下第三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头、中第二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的下第一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头、中第三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的下第二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的中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二模块组的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头、上第二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的中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三模块组的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头、上第三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的中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呈环状体,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的上端面上处均布有连接盲孔,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内设有一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呈“*”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及支撑梁的下端面上处均布有底脚,所述底脚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一下左连接头、下第一下右连接头,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二下左连接头、下第二下右连接头及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三下左连接头、下第三下右连接头均一一插入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底座上端面上处均布的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下端面上所均布的顶盖连接头分别一一插入所述模块组合层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上第二模块组的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及上第三模块组的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漂浮球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与所述漂浮块上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处由一上缆绳形成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上端面上均布的呈弧形状的吊环之间且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89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拉筋推拿健身器
- 下一篇:一种触摸屏式防滑跑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