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杯形多级线虫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5024.0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8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宝;赵桂东;周长勇;吴险平;梁照文;刘伟中;付佑胜;汪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级 线虫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杯形多级线虫分离器。
背景技术
植物的线虫病害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植物线虫一般较小,长约0.3~1mm,也有的长达4mm左右,宽为0.015~0.135mm,肉眼不易看见。其中土壤、被线虫侵染的植物根、块根、球茎、叶片及茎秆等材料中往往寄生有不同种类的线虫,其形态大小各有差异;即使同一个种群的线虫,成虫及幼虫大小也各有差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研究同一批线虫材料中不同形态大小的线虫群体,或是同一线虫群体中不同形态大小的各龄虫态或卵等,常规的浅盘法、贝尔曼漏斗法、漂浮法,离心沉淀法等不能有效实现不同形态大小虫体的一次分离,给分离带来困难,增加实际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杯形多级线虫分离器,分离过程简便,分离效率高,可有效收集不同大小线虫,线虫收集整齐度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杯形多级线虫分离器,所述分离器包括杯体、杯盖,还包括设置于杯体内的漏斗、网筛,所述漏斗设置于杯体内的中部位置,漏斗口边缘与杯壁密封连接,所述漏斗口上方的杯体内至上而下至少设置有除去杂物的第一网筛,漏斗下部的漏管内至上而下至少设有三层网筛,即第四、第五和第六网筛,所述第四、第五、第六网筛的腔中,以及漏斗分别连通有出样管,所述出样管伸至杯体外;所述杯体下部设有废液排出管。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出样管、以及废液排出管上分别设有止水夹。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是:漏斗口上方的杯体内至上而下设置有三片除去杂物的网筛,其中第一网筛为40-60目、第二网筛为60-80目、第三网筛为80-100目;所述第一网筛、第二网筛、第三网筛分别水平搁置于杯体内壁一周所设的凸出物上,一周边缘与杯体内壁为间歇配合。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四、第五和第六网筛呈倾斜状设置于漏管内,倾斜垂直夹角为15~45度;第四、第五和第六网筛的规格分别为200-400目、401-700目和701-1000目。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是:出样管与第四、第五和第六网筛的倾斜方向相反,向斜上方延伸至杯体外,其倾斜垂直夹角为15~45度;出样管下端管口边缘的最低处分别略高于第四、第五和第六网筛与杯壁连接处。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废液排出管与第六网筛下方的漏管连通。
杯体及杯盖为不锈钢材质或为合成树脂等硬质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携带方便,可在野外,室内独立进行线虫分离收集,且分离过程简便,分离效率高,可有效收集不同大小线虫,线虫收集整齐度高,尤其对于研究同一线虫种群中成虫、幼虫或卵等取样、计数及各虫态的活体生物测定方面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剖面示意图。
图中序号:
1杯体,1.1杯盖,1.2 第一网筛, 1.3 第二网筛,1.4 第三网筛,1.5凸出物;
2.1 漏斗,2.2 第四网筛,2.3第五网筛,2.4 第六网筛,2.5第四网筛出样管,2.6第五网筛出样管, 2.7第六网筛出样管,2.8漏斗出样管,2.9靠近漏斗口边部位置处出样管以及第四、第五、第六网筛出样管止水夹;
3.1 把手;
4.1废液排出管,4.2废液排出管止水夹,4.3回收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杯体1、杯盖1.1,还包括设置于杯体1内的漏斗2.1、网筛、出样管,所述漏斗2.1设置于杯体1内的中部位置,漏斗口边缘与杯壁密封连接。
漏斗口上方的杯体内至上而下设置有三片除去杂物的网筛,其中第一网筛1.2为40目、第二网筛1.3为80目、第三网筛1.4为100目;所述第一网筛、第二网筛、第三网筛分别水平搁置于杯体内壁一周所设的凸出物1.5上,一周边缘与杯体内壁为间歇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0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证据理论的人脸表情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四连杆结构的止血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