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气再循环阀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8906.4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4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佐野亮;丹羽雄祐;山中哲尔;岛田广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永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再循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EGR)阀,其调节返回发动机(因为燃料燃烧产生动力的内燃机)的进气侧的EGR气体(废气的一部分)的量。
背景技术
设置在车辆中的发动机包括用于将EGR气体返回到它的进气侧的废气再循环系统(EGR系统)。EGR系统包括:EGR通道,用于将EGR气体从发动机的排气通道导入到进气通道;EGR阀,通过其开度的调整调节返回进气侧的EGR通道中的EGR气体的量;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执行EGR阀的开度的控制(具体地,控制在EGR阀中设置的电动致动器的通电)。
传统技术的EGR阀的主要特征将参照图4描述。在EGR阀101中,蝶阀106(通常具有盘形的阀元件)相对于轴110倾斜地设置,防止阀关闭时泄漏的密封环108设置在蝶阀106的外周边缘。气体通道102内处于其中EGR气体流动的苛刻环境,由此产生强酸性的冷凝水。为此,密封环108由金属例如耐酸性优异的不锈钢制成。
如果与密封环108接触的构件是铝(阀体10由铝制成),则与密封环108接触的阀体103的位置会立即腐蚀并磨损。因此,在先前给出的EGR阀101中,由不锈钢制成的孔环(圆柱形喷嘴)9设置在与密封环108接触的区域,以在与密封环108滑动接触的区域中限制腐蚀和磨损(例如参见JP-A-2007-285311)。
如此,在传统的EGR阀101中,每当蝶阀106开启或关闭时,由不锈钢制成的密封环108和由不锈钢制成的孔环109彼此摩擦。然而,尽管在不锈钢彼此之间的摩擦限制了它们的磨损比不锈钢和铝之间的摩擦差,但是在耐磨性方面两个不锈钢不是一种优异的组合。
因此,在先前给出的EGR阀101中,其中由不锈钢制成的密封环108和由不锈钢制成的孔环109彼此摩擦,要关注的是由于长期使用会导致磨损,EGR气体可能从已磨损的区域泄漏。如果在EGR阀101关闭时EGR气体从磨损的区域泄漏,则不能保证特定量的新鲜空气(ECU所需要的空气量)。因此,要关注例如发动机输出降低或者发动机故障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可靠度的EGR阀,其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滑动件的磨损。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废气再循环(EGR)阀,包括阀体、外金属环、内树脂环、蝶阀和密封环。阀体由铝制成,并且其中包括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是EGR通道的一部分,通过EGR通道EGR气体从排气通道返回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外金属环为圆柱形,固定并设置在气体通道的内壁上。内树脂环为圆柱形,并被设置在外金属环的内周壁上。蝶阀构造成开启或关闭内树脂环的内部,并且包括在蝶阀的外周边缘处的密封装配凹槽。密封环装配到密封装配凹槽中,并且当蝶阀关闭内树脂环内时密封蝶阀和内树脂环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根据随后参考附图作出的详细说明,本发明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EGR阀的剖面图;
图1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EGR阀的主要特征的放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孔环(bore ring)的剖面图;
图3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EGR阀的剖面图;
图3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EGR阀的主要特征的放大视图;和
图4是示出先前给出的EGR阀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EGR阀1包括阀体3、外金属环4、内树脂环5、蝶阀6和金属密封环8。阀体3由铝(包括铝合金)制成,并且其中包括气体通道2。EGR气体流过气体通道2。外金属环4为圆柱形,并且固定并设置在气体通道2的内壁上。内树脂环5为圆柱形,并且设置在外金属环4的内周壁上。蝶阀6开启或关闭内树脂环5的内部,并包括在蝶阀6的外周边缘的密封装配凹槽7。密封环8装配到密封装配凹槽7中,当蝶阀6关闭内树脂环5的内部时密封蝶阀6和内树脂环5之间的间隙。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对具体的实施例(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下文中的实施方式公开了具体的实施例,并且本发明显然并不限制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功能的物体。
(第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89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