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普通焊锡脱扣点的多功能电源防雷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8010.6 | 申请日: | 201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8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孔浩;史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维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313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盘***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普通 焊锡 脱扣点 多功能 电源 防雷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防雷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普通焊锡脱扣点的多功能电源防雷模块。
背景技术
电源防雷模块要求:当非线性元件的性能劣化失效时必须与电源自动脱离,并发出劣化警告指示,以便维护人员及时更换,否则不仅起不到防雷作用,而且非线性元件会因长时间的大漏流而积热导致着火的危险;而劣化警告指示由低温焊接点和弹簧拉力机构组成,低温焊锡的软化点过低,会增加供应商及使用者的成本,过高则不能及时将非线性元件从电源系统中分离出来。合适的脱扣点选择要做到既充分利用非线性元件效能,又能及时更换失效的非线性元件。
目前,普遍使用的防雷模块其脱扣装置在持续过电压情况下,很难保证在非线性元件击穿前脱扣,也就是说在非线性元件短路后才能脱扣。在这段时间内对设备和电网将产生很大的为害,甚至引起着火;同时,防雷模块脱扣点需要使用低温焊锡。
这样,不但增加生产成本,且增加产品加工难度,给生产各环节如物料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带来不便,造成管理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普通焊锡脱扣点的多功能电源防雷模块;此模块既可以组合成各种保护模式的防雷器,也可作为电子元器件单独安装在电路板上,且具有过热、过流保护、劣化指示和干接点告警功能,特别能做到不用特殊焊接材料的情况下,在非线性元件未击穿前进行过热、过流保护。
本发明目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模块的工作环境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源线和电子设备;
本模块的结构是:在机壳内设置有机芯,在机芯内设置有自保护装置、非线性元件和连接片;
所述的连接片包括第1连接片和第2连接片,第1连接片和第2连接片分别与电源线的L、N连接;
所述的自保护装置由续流折断板、弹片和弹簧组成,续流折断板的上板紧贴于机芯的右壁,续流折断板的轴孔固定于机芯下面的直轴上;
弹簧的左端与机芯左上角的小孔连接,弹簧的右端与续流折断板的上板的左上角的小孔连接;
弹片的短臂固定于机芯的右壁卡槽内并与第2连接片连接,弹片的长臂压覆在续流折断板的上板上并通过普通焊锡脱扣点与非线性元件的一端连接;
非线性元件的另一端与第1连接片连接。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
①不用特殊焊接材料进行关键部位的焊接;
②在非线性元件未击穿前进行过热、过流保护;
③无论本模块安装在电路板还是特定底座上都可以实施干接点遥信。
总之,本发明可大大降低脱扣点的焊接难度,降低了对焊料的要求,保证了非线性元件击穿前脱扣,同时对脱扣点的续流进行折断,减少了由于防雷器而引起的用电安全事故,增强了可靠性和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模块的结构方框图;
图2为机芯的结构立体图;
图3.1为续流折断板的侧视图, 图3.2为续流折断板的主视图,
图3.3为续流折断板的立体图;
图4为弹片的立体图;
图5.1为本模块静态时的平面图, 图5.2为本模块脱扣时的立体图。
图中:
100—自保护装置,
110—续流折断板,
111—告警指示板,112—上板,113—下板,114—轴孔,
120—弹片,
130—弹簧;
200—非线性元件;
300—连接片, 310—第1连接片, 320—第2连接片;
400—机芯,410—直轴;
500—电源线;
600—电子设备;
A—普通焊锡脱扣点;
B—微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一、结构
1、总体
本模块的工作环境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源线600和电子设备700;
本模块的结构是:在机壳500内设置有机芯400,在机芯400内设置有自保护装置100、非线性元件200和连接片300;
所述的连接片300包括第1连接片310和第2连接片320,第1连接片310和第2连接片320分别与电源线600的L(火线)、N(地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维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维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80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