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变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86622.1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1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永野纯明;岸本一孝;古城眞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主分类号: | H02M7/00 | 分类号: | H02M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周善来;李雪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变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技术。在该现有技术中,电缆穿过垫圈,该垫圈整体由橡胶一体形成,安装于壁板的贯穿孔(孔)。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4170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这样的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中,通常首先将垫圈安装于壁板的贯穿孔,其后使电缆穿过所安装的垫圈。
在此,例如变频器装置等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框体基座,在一侧配置具有多个电子器件的本体部,并在另一侧配置使冷却风流过的风洞部;垫圈,安装于设置在框体基座上的贯穿孔;及电缆,穿过垫圈,贯穿框体基座从而在本体部和风洞部之间布线。将上述现有技术应用于如此构成的电力变换装置时,在风洞部(或者本体部)上装配框体基座,将垫圈安装于框体基座的贯穿孔,其后使电缆穿过所安装的垫圈。此时,作业人员需要在将与风洞部(或者本体部)大致相同大小的框体基座安装在风洞部(或者本体部)上的状态(即盖上盖的状态)下,找到并握持位于其下部的风洞部(或者本体部)内的电缆,使电缆穿过与框体基座相比较小的垫圈,存在组装作业性大幅度下降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可以提高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组装作业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应用一种电力变换装置,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或者从交流电力向直流电力的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在框体基座的一侧配置具有多个电子器件的本体部,在前述框体基座的另一侧配置使冷却风流过的风洞部;电缆,穿过设置于前述框体基座的贯穿孔,贯穿前述框体基座而在前述本体部和前述风洞部之间布线;及垫圈支撑构件,在前述风洞部内或前述本体部内与前述框体基座异体设置,支撑前述电缆插通用垫圈。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与电缆贯穿部的防水结构相关的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本体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风洞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风洞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框体基座的电缆贯穿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基于图4中VA-VA截面的截面图及基于图4中VB-VB截面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垫圈支撑构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设置电抗器之前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设置电抗器之后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设置散热器之后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设置垫圈支撑构件之后的风洞侧框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将本体侧框体装配在风洞侧框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电力变换装置;10-框体;11-框体基座;20-本体部;21-二极管模块(电子器件);22-功率模块(电子器件);30-风洞部;32-电抗器;41-电缆;50-垫圈;60-垫圈支撑构件;61-保持部;62-桥接部;64-周缘部(贴合部);65-密封垫片;112-贯穿孔;131-框体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是进行从直流电力向交流电力的变换的逆变器装置。该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框体10,具备框体基座11;本体部20,配置在框体基座11的前侧(一侧,图1中的纸面左方跟前侧,图2及图3中的上侧);风洞部30,配置在框体基座11的后侧(另一侧,图1中的纸面右方进深侧,图2及图3中的下侧),使冷却风流过;及圆筒状的电容器4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宽度方向”时是指框体10的宽度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
框体10具有覆盖本体部20侧的本体侧框体12和覆盖风洞部30侧的风洞侧框体13。本体侧框体12后侧的面构成框体基座11,该框体基座11成为隔开本体部20和风洞部30的隔板。另外,在图2及图3中省略本体侧框体12的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安川电机,未经株式会社安川电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66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