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内嵌式天线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0964.2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6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莫达飞;胡兆伟;龚雄兵;姚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1Q1/48;H05K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安之斐;冯玉清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内嵌式 天线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电子设备,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内嵌式天线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尤其是便携式电子设备,诸如笔记本计算机、蜂窝式电话等通常包括天线以与外界通信。为了保证便携性,内嵌式天线逐渐成为趋势。
另一方面,电子设备的外壳可使用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制成。金属外壳可以屏蔽其中安装的器件的辐射,减少对用户的辐射伤害,同时提高电子设备的结构强度。
然而,金属外壳可能屏蔽其中安装的内嵌式天线的信号,影响通信质量。为了在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内设置内嵌式天线,一般需要切除部分金属外壳以形成电磁净空区域。然而,这会极大地影响产品的外观设计,降低结构强度,并导致成本增加。
现有技术中,一种方案是将天线设置在例如笔记本计算机的设置有键盘的本体部分中。在该方案中,天线容易受到安装在本体内的硬件系统的噪声干扰,而且同样存在对电磁净空区域的需求。
在另一种方案中,是将天线设置在铰链部分处。在该设计中,需要将天线与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绝缘,而且铰链部分空间较小,要求天线的布局非常紧凑,因此结构相对复杂。
因此,需要一种改善的内嵌式天线设计,其兼容电子设备的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制成的外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内嵌式天线的电子设备,该内嵌式天线能兼容该电子设备的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制成的外壳。
根据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外壳和与所述第一外壳相对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至少包括第一金属部分;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装置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外壳相对的第三外壳和与所述第三外壳相对的第四外壳,其中所述第四外壳至少包括第二金属部分;以及天线单元,包括辐射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辐射体两边的第一接地端和第二接地端,其中,所述第一金属部分被设置为所述第一接地端,所述第二金属部分被设置为所述第二接地端,且所述辐射体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的非导电部分上或者其边沿。
所述铰链装置可以由金属制成。所述第一金属部分可以电连接到所述铰链装置。
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和所述第四外壳定义的空间中。所述辐射体可以包括形成在其上的馈点,所述馈点可以通过印刷电路板(PCB)或柔性印刷电路(FPC)连接到所述通信模块。
所述第二外壳可以包括开口以暴露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定义的空间中的显示屏。
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四外壳可以是导电壳体,包括非导电基体以及形成在所述非导电基体上的导电镀层。
所述第一外壳的第一金属部分和所述第四外壳的第二金属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电镀层上的导电金属箔。
所述第四外壳可以是非导电壳体,且所述第四外壳的第二金属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非导电壳体上的导电金属箔。所述导电金属箔可以是铜箔。
所述第三壳体可以是非导电材料制成的非导电壳体。
所述第一接地端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可以彼此电连接。
所述辐射体与相邻金属件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mm以上,且所述辐射体的厚度可以为10μm以上。
所述辐射体可以设置在邻近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口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内嵌式天线的电子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系统设计灵活等优点。而且,解决了全金属壳体天线的绝缘要求。该内嵌式天线可采用多种方案进行频段谐振调节,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以上和其他方面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显然,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透视图,示出其中的内嵌式天线;以及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内嵌式天线的等效电路图,示出其产生的电磁场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附图中示出示范性实施例的示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体现,而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使本公开彻底和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附图中,为了清晰,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可以被夸大,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为了描述的方便,下面使用了第一、第二等术语。应理解,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他元件区别开,而不用于在任何意义上限制该元件。下面描述的第一元件亦可称为第二元件,而并不偏离本发明的教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9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