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投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9309.5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4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宗庆;陈德堂;钟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21/16 | 分类号: | G03B21/16;G03B21/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永建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投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装置为一种用以产生大尺寸画面的显示装置。投影装置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光阀将光源所产生的照明光束转换成影像光束,再通过投影镜头将影像光束转换为投影光束,并将其投影到屏幕或墙面上。随着投影技术的进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投影装置的使用已从商业用途逐渐拓展至家庭用途。
由于对节能减碳与绿色能源的诉求日益增加,投影装置逐渐以固态发光照明(Solid State Illumination,SSI)来取代传统高压汞灯的设计,所述固态光源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或是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光源。一般而言,会在投影装置内配置蓝光固态光源、绿光固态光源及红光固态光源,且由于温度对于固态光源发光效率的影响极大,故在设计上大都会设置多个风扇分别邻近这些固态光源,以直接提供散热气流至固态光源。然而,此种设计方式因风扇数量较多而较耗费生产成本,且会使投影装置具有较大的体积。此外,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多半是将风扇设置于投影装置的入风口处,即投影装置内部散热气流流场的上游,故不易控制散热气流的流场方向而造成流场混乱,容易使处于系统流场下游处的元件温度过高。
美国专利第20110181842号将发光二极管光源设置于两个风扇之间。美国专利第20100110393号将风扇设置于发光二极管光源旁。美国专利第20080252858号揭露一种投影装置,将风扇设置于灯模块侧边。美国专利第20030043584号将风扇设置于灯模块侧边。美国专利第20090207382号揭露一种投影系统,通过风扇产生的气流来引导并排除光学模块产生的热能。美国专利第7144118号揭露一种具有进气口及风扇的投影装置,利用风扇引导外界的空气流至投影机内并经过发热元件。然而,上述专利所能达到的散热效果仍然相当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投影装置,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其包括外壳、光源模块、风扇及光机模块。外壳具有入风口及出风口。光源模块配置于外壳内且邻近入风口。风扇配置于外壳内且邻近出风口,并用以提供散热气流。光机模块配置于外壳内且位于风扇与光源模块之间,其中散热气流依次流经入风口、光源模块、光机模块、风扇及出风口并且风扇设置于光机模块与出风口之间。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将风扇及光源模块分别配置于出风口处及入风口处,且将光机模块配置于风扇与光源模块之间,以使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从入风口进入外壳内之后,会依次经过光源模块及光机模块而对光源模块及光机模块进行散热,此后散热气流通过风扇并透过出风口被排出。由于可在出风口处配置单一风扇就能够产生依次经过外壳内的多个构件的散热气流,因此可节省制造成本并使投影装置能够具有较小的体积。此外,由于风扇是配置于出风口处而位于外壳内散热气流流场的下游,因此易于控制散热气流的流场方向,以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方块图。
图2为图1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投影装置
110、210:外壳
112、212:入风口
112a、112b:子入风口
114、214:出风口
120、220:光源模块
122:固态光源
122a:散热鳍片组
130、230:光机模块
132、232:光阀
140、240:投影镜头
150、250:第一风扇
260:电路板模块
262:电子元件
270:第二风扇
D1、D1’、D2:轴方向
F1、F1’:第一散热气流
F2:第二散热气流
L1:照明光束
L2:影像光束
L3:投影光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93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