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泥疗、蜡泥疗敷贴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0834.0 | 申请日: | 2012-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9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葛纪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纪宏 |
主分类号: | A61F13/02 | 分类号: | A61F13/02;A61M37/00;A61K9/70;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01 江苏省连云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泥疗 敷贴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于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将膏贴热敷于患处的泥疗、蜡泥疗敷贴及其配方。
背景技术
泥疗、蜡泥疗是一种利用加热的泥或者蜡泥敷在患部,或将患部或整个身体浸入泥或蜡泥中的热疗方法。利用加热的蜡泥敷在患部的方法称蜡敷法,将患部或整个身体浸入蜡泥中的方法称浸蜡法。临床上可以把各种中药加入泥、蜡泥中制成药泥、药蜡,针对不同疾患进行治疗。
由于石蜡熔点为摄氏30-70度,传统蜡泥疗施治过程中,须先运用机器设备对蜡泥进行加热,然后及时敷于患处。加热后,部分药泥、药蜡易从身体上脱落,由于操作时药泥、药蜡泥容易污染衣物、治疗后不方便移除,不卫生,不利于贴敷治疗,且治疗时容易冷却变硬降低了疗效甚至失去治疗意义;加热用的机器操作也占地、费时、不便于医务工作者操作和患者携带及自行施治。以上原因造成此种疗法在医疗机构和民间都很少开展,严重影响了该疗法的推广和发展,以致长期不受重视或弃用,没有发展出新理念、新技术对此发扬和继承。
传统泥疗、蜡泥疗过度依赖机器设备加热,一直没有采用新型自发热装置,蜡、泥容易冷却影响效果甚至失去治疗意义;也没有采用纳米技术和现代膏贴制剂技术,导致成分添加过于粗糙、随意,致敏率高、载药量小、不利于添加药物和其他理疗矿物成分以实现预期综合理疗功能,不利于吸收,疗效单一或添加成分效果不佳,且很难制成流通用制剂,理疗用泥、蜡的配方没有得到太多发展,因此,民间大多停留在单纯采取石蜡加热、天然泥热敷理疗等方法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泥疗、蜡疗的配方及使用方法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效果良好的配方及敷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制的便于携带、施治的蜡泥疗敷贴。利用自发热包对蜡泥敷贴进行加热软化,同时植物提取物、中药、透皮促进剂等油性物质具有润滑作用,治疗后方便移除。本发明解决了传统蜡泥疗须配备加热设备,占地、费时、不卫生、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疗效,便于医务人员施操作或患者自行施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泥疗敷贴,包括无纺布、膏贴和膏贴保护膜,无纺布上设置有自发热包,所述的膏贴包括如下成分:纳米级矿物粉体1-70%,植物提取物或中药0.1-40%,透皮促进剂0.1-20%、压敏胶或水性胶1-70%。
所述的纳米级矿物粉体采用黄土粉、远红外电气石粉、磁性铁粉、纳米金粉、纳米银粉、纳米锗粉中的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纳米级粉体的混合物。
所述的植物提取物或中药采用生姜油、花椒油、薄荷脑、辣椒素油、樟脑、艾叶油、松节油、枫香油、桉油、玫瑰油、香叶天竺葵油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透皮促进剂采用羊毛脂衍生物、月桂氮卓酮、油酸、冰片、香叶醇、亚油酸、柠檬烯、薄荷油、松节油、枫香油、桉油、玫瑰油、香叶天竺葵油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
一种新型蜡泥疗敷贴,包括无纺布、膏贴和膏贴保护膜,所述的无纺布上设置有自发热包,所述的膏贴包括如下成分:石蜡1-70%,纳米级矿物粉体1-70%,植物提取物或中药0.1-40%,透皮促进剂0.1-20%、压敏胶或水性胶1-70%。
所述的纳米级矿物粉体采用黄土粉、远红外电气石粉、磁性铁粉、纳米金粉、纳米银粉、纳米锗粉中的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纳米级粉体的混合物。
所述的植物提取物或中药采用生姜油、花椒油、薄荷脑、辣椒素油、樟脑、艾叶油、松节油、枫香油、桉油、玫瑰油、香叶天竺葵油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透皮促进剂采用羊毛脂衍生物、月桂氮卓酮、油酸、冰片、香叶醇、亚油酸、柠檬烯、薄荷油、松节油、枫香油、桉油、玫瑰油、香叶天竺葵油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本发明膏贴部分含有无纺布,有效成分牢固的附着在无纺布上,解决了传统泥疗、泥敷不卫生的问题,且方便贴敷身体任意部位。
2、由于本发明膏贴部分含有膏贴保护膜,膏贴保护膜为隔离纸或塑料膜,隔离纸或塑料膜将膏贴外侧覆盖住,解决了蜡泥不便携带、不卫生的问题。
3、由于本发明含有自发热包,可以随时随地对膏贴部分进行加热和软化,不仅解决了设备占地费时不方便操作等问题,同时实现对治疗部位的加热理疗,并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自发热包是由铁粉、活性炭、非金属矿物粉、无机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装入复合无纺布袋或密封塑料袋制成。发热温度可以达到60度以上,一般温度维持在50左右,发热时间可以持续1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纪宏,未经葛纪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0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