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内用电离家模式智能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4280.3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1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桂青;张钊;汪明;阎俏;谢秀颖;段新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用电 离家 模式 智能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室内用电离家模式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家居配电箱、离家控制装置、若干个手动按钮、若干个人体感应传感器和交流接触器;其中,
家居配电箱用来集中控制房间内的全部供电线路,全部供电线路分为可停电线路与持续供电线路,在可停电线路上设有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则由离家控制装置控制,在离家模式时将可停电线路切断以减少耗电,在居家模式时则保持可停电线路正常供电;
离家控制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它分别与拨码开关、手动按钮、人体感应传感器、网络模块以及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连接;拨码开关进行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切换以实现离家/居家模式的转换,同时用户也通过网络模块远程查看房间内的信息并远程控制离家/居家模式的切换;微处理器则根据所述手动按钮以及所述人体感应传感器的信号通过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对交流接触器进行控制;
所述手动按钮进行离家/居家模式的切换;
所述人体感应传感器采集室内人员存在信息,并将其送入微处理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用电离家模式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离家控制装置由持续供电线路供电,其上设有电源指示灯和按钮指示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用电离家模式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手动按钮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其安装位置设置在门口、卧室床头或其他方便用户手动控制的位置;手动按钮之间并行连接,装置判断按钮按下直到抬起作为一次操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用电离家模式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点设置在可停电线路上;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包括辅助常开触点J1、辅助常闭触点J2以及继电器J1、J2,其中交流接触器、辅助常开触点J1、辅助常闭触点J2串接在持续供电线路;辅助常开触点J1还与交流接触器的一个常开触点并联,组成自锁回路;
辅助常开触点J1由继电器J1控制,继电器J1与由一个光耦电路控制,光耦电路由微处理器的一个输出管脚控制;
辅助常闭触点J2由另一个继电器J2控制,继电器J2则由另一个光耦电路控制,该光耦电路由微处理器的另一个输出管脚控制;
在居家模式时,微处理器发出控制信号使得继电器J1得电,其辅助常开触点J1闭合,交流接触器得电,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点闭合,完成自锁同时可停电线路得电;此时继电器J2不得电;
在离家模式时,微处理器发出控制信号使得继电器J1断电,继电器J2得电,继电器J2的辅助常闭触点J2断开,交流接触器断电,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点恢复常开状态,可停电线路断电。
5.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用电离家模式智能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它通过离/居家模式转换,在离家模式时将可停电线路切断以减少耗电,在居家模式时则保持可停电线路正常供电,满足日常家居生活需要,其具体过程为:
1)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拨码开关选择手动或者自动控制方式;
如为手动状态,则进入步骤2);
如是自动状态,则进入步骤3);
2)在手动方式下,用户通过离家控制装置上的手动按钮控制离家/居家模式的切换,如果有手动按钮被按下,微处理器发出进入居家模式信号,交流接触器得电使得可停电线路处于始终接通状态;
如果没有检测到任何手动按钮被按下,则转入离家模式,微处理器发出进入离家模式信号,交流接触器断电使得可停电线路断电;
3)在自动方式下,先判断是否有手动按钮被按下,如果有,则推出自动方式,转入步骤2);
如没有,则判断是否有远程命令,如果有则执行远程命令,进入居家模式或离家模式;如没有,则微处理器通过人体感应传感器采集室内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室内是否有人,如果确认室内没人则自动进入离家模式,微处理器发出进入离家模式信号,交流接触器断电使得可停电线路断电;有人则进入居家模式,微处理器发出进入居家模式信号,交流接触器得电使得可停电线路处于始终接通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428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