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配方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1726.7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9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莉;余家奇;曹文富;刘培洪;蒋发群;邹素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945 | 分类号: | A61K36/8945;A61P1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563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慢性 衰竭 中药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进行性损伤和肾功能的逐渐恶化。当肾脏功能损害发展到不能维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时,便会导致身体内毒性代谢产物的积蓄、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状。慢性肾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进展恶化到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症状。慢性肾衰竭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慢性肾衰竭(未达透析指标的患者)的发病率高,西医治疗手段单一,预后极差。而且尿毒症患者透析所需费用约每月3000~4000元,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各种血液净化疗法和肾脏移植手术作为国内外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费用昂贵、肾源极缺不能普及。中医是中国的国粹,数千年来,中医认识了疾病,治好了疾病,延长了生命。中医采用的是标本兼治的方法治疗疾病,我们按中医理论从该病的中医辨证着手,分析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用“五脏相关”理论,以“脾肾虚损”为病变中心,温补肾阳、健脾利水、活血化瘀、清热泄浊为治疗原则,应用“提壶揭盖”法与“宏观的证、微观的证”结合辨证用药来治疗慢性肾衰竭。针对该病的治疗延缓或推迟血液透析、换肾治疗、延长生存期、降低医疗费用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传统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新的能激发患者潜能、强化体质、改善症状、促进体内代谢产物排泄、降低尿素氮及肌酐、减少蛋白尿等作用,对促进慢性肾衰竭患者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中药配方。
一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配方,该配方的原料组成为(重量按克计):
炙附片(先煎)12~16、菟丝子12~16、杜仲15~22、黄芪15~22、党参15~22、茯苓15~22、白术12~18、山药15~22、商陆12~18、大腹皮12~16、猪苓15~22、大黄20~30、丹参25~32、金银花25~32、蒲公英25~32、苏叶15~22。
本发明中药配方的较佳重量配比为(重量按克计):
炙附片(先煎)15、菟丝子15、杜仲20、黄芪20、党参20、茯苓20、白术15、山药20、商陆15、大腹皮15、猪苓20、大黄25、丹参30、金银花30、蒲公英30、苏叶20。
按上述重量配比制出的药物,慢性肾衰竭病人服用后能激发潜能、增强体质、改善症状、促进体内代谢产物排泄、降低尿素氮及肌酐、减少蛋白尿等作用,对促进慢性肾衰竭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分析,采用辨证分型以“本虚标实、五脏相关”之法,以“脾肾虚损”为病变中心,特别注重瘀血、水湿、浊毒这些病理产物,认为它们贯穿病变的始终,无论哪一证型或病变的哪一阶段均存在,而且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亏。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就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虚损,因为“五脏相关”可影响它脏,甚至阴及损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标实是瘀血、水湿、浊毒、气滞、风热等,它既是本病的病理结果,在某种情况下又可成为致病的因素,促进疾病的发展,加重病情。因此,我们在原“肾康汤”的中医辨证、在充分体现“宏观的证与微观的证相结合”以及“提壶揭盖法”的临证辨证基础上,应用邓铁涛老先生的“五脏相关理论”的观念,认为该疾病是以脾肾虚损为中心并与它脏相关,并根据邓老“症状——病机”的归纳法以及“证与病机和方药相配合”进而以肾康汤为基础结合它脏临证加减治疗;在原肾康汤处方基础上加入本地药材-见肿消内服加强利尿消肿作用,并用见肿消(商陆)配上其它中药制成散剂应用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即敷脐治疗。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肾康汤+中药肠道清除法+中药敷脐疗法+静滴血塞通注射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17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