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33269.0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8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强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06Q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人 数字化 形象设计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软件系统和方法,尤其是能提供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服务的网络软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形象设计对一些人来说仍是一个较陌生的概念。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在不断的重复着这个概念的一些实际内容,比如穿着打扮,美容美发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同时对个人形象设计也越来越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逐渐普及,比如美国专利US005930769A,就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供人们利用互联网试穿衣服和网上购买衣服的系统和方法。其不足是,方法单一,仅限于时装的试穿和购买,缺乏形象设计的其他众多要素。中国专利200610023838.8,一种个性化形象设计平台及用其进行设计的方法,利用交互式界面,以问答的方式,由专家系统提供个性化形象设计意见,是一个不错的构想。由于采用图片问答方式,缺乏一些自主性和直观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衣服,单独展示起来很好,在模特身上穿起来也很漂亮,可是不同的人穿上后为什么就有不同的效果呢?人们还是不轻易相信一般的宣传和展示,还是要不辞劳苦奔波于商场之间去亲自试穿观看在自身上的真实效果。其答案是,不同的人,身高、体型、脸型、发型、肤色、神情、举止、气质、修养等等综合条件对着装有着较大影响,众多的综合因素反映出的综合效果,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而众多因素互相制约,在一些条件确定后,其他条件只有与之匹配和谐,才会得到良好的个人形象。
目前影视、动漫、电子游戏、戏剧、戏曲等艺术作品以及化妆派对、化妆舞会等娱乐活动,人们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一般需在真实的化妆、着装及佩戴道具之后处在一定的场景中才真实的展现出来,如果在此之后人物形象、道具、场景需要较大的变动调整,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许多成本。
人们更需要直观的、系统的、尽可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综合效果,即得到得体的、较好的、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自然人形象设计或艺术作品人物形象设计。
发明内容
为了直观地、系统地、较真实地、方便地解决自然人形象设计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通过向用户开放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界面,完成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系统和方法,包括一个可通过开放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界面完成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系统(由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客户端用户界面和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云端主系统构成)和一个可通过开放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界面实施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的方法(用户进入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界面,导入自然人数字化形象仿真模型后,可分别进入塑身整形设计模式(选择肌肉健美、减肥或增肥、束胸、束腰、面部整形、隆胸、丰臀、皮肤或肢体切割、义体、义肢、变异等塑身或整形的方案,调整塑身或整形方案的细节,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化妆设计模式(可选择粉底、描眉、睫毛、眼线、眼影、口红、腮红等效果,调整化妆细节,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身体艺术设计模式(选择美甲、纹身、人体彩绘、穿刺打孔、烙印等身体艺术设计方案,调整身体艺术图案、图案位置、图案大小等细节,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毛发设计模式(选择毛发样式款式,调整发型、胡须、眉毛等细节,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着装设计模式(选择服装或饰品,自动或手动选择号型和搭配等,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动作设计模式(选择表情、姿势或动作等动作设计元素,调整其细节,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场景设计模式(选择宠物、道具、背景等场景元素,调整其位置、大小等细节,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风格设计模式(选择风格主题效果,调整其细节属性,直到生成满意的结果)。如对以上结果都满意了,则可保存生成的最终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结果)。
上述的自然人数字化形象设计系统和方法在整个数字化形象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柔体动力学物理模拟、光线追踪渲染、虚拟现实等三维数字化图形技术,以合成逼真的形象设计结果,其中人体、服装、饰品、发型等形象设计元素均为三维数字化模型,而其他形象设计元素也可以为三维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强,未经李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32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量取向硅钢晶粒取向差的方法
- 下一篇:荧光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