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坑新型内支撑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1492.1 | 申请日: | 201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郑鸿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鸿彰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郭伟刚 |
地址: | 518003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新型 支撑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建筑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周边环境有较严格要求的大面积深基坑工程的施工。
背景技术
基坑内支撑目前有两种常用施工形式,一是逆作法(后文中简称为B类施工法),它是施工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和其它多层地下结构的有效方法。如图1b示出逆作法的横向内支撑结构12。该类方法用主体结构的横向梁、竖向立柱做为支撑结构,该支撑不用清除。因其支撑结构既为主体结构梁、柱,所以设计、施工前必须等基坑内主体结构设计满足要求后方可。由于要先施工结构桩、柱,工程量较大,施工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出坑内土要从密集的结构支撑内挖掏土,出土相当慢且困难;支撑(已施工)结构与后施工结合有一定难度,所以前难后易。
相对于逆作法的另一类深基坑支护技术,即通常所说的顺作法(后文中简称为A类施工法),同样也有其优势及弊端:此类施工方法为横向梁、竖向支撑立柱在施工好相应结构(换撑结构)后要打掉清走的结构形式。如图1a中示出顺作法的横向内支撑结构11。该类方法无须等基坑内结构设计好,只要支撑立柱不影响后续结构施工便可施工,且支撑立柱间距较大,对基坑出坑土影响不大,可以缩减基坑支护完成时间,但基坑内的后续结构施工为了换撑要等待较长时间,而换撑一是有安全隐患;二是打掉原支撑,但这样又会耽误施工时间;三是基坑边如果用地下连续墙为竖向支撑结构,换撑因内力太大可能破坏该墙体相连接榫头的整体性、严密性,造成今后接头渗漏,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筋,尤其是产生的大量混凝土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提前施工基坑抢占出的时间又因后续结构施工的处理过程而被延误了,甚至用了更多的时间,故可谓前易而后难。
上述两种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逆作法的设计人员主要为结构工程师,往往过多顾及结构设计和结构施工,而不懂或顾及不够基坑内施工,想追求完美而结果并不完美,甚至会很糟糕。顺作法的设计人员则多为岩土工程师,他们大多不懂结构设计、也不管后续结构施工,自己方便则行;不知道、也不顾忌为后续施工添多少困难、麻烦、甚至灾难。可见目前这两种内支撑设计、施工方式,均存在各自的缺陷,未能全方面的权衡施工过程中的时间、经济以及环境因素,尤其是基坑越大、塔楼越多的工况中,此两种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的弊端越是突出、难以忽略。现今基坑支护安全、快速、节省、节能、环保的施工原则已成为主流。而今基坑面积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上面两种常用的内支撑结构形式负面作用、影响也随之再被放大,再不改革创新对基坑内施工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越来越久。
因此,急需一种基坑新型内支撑的施工方法,既区别于上述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又能很好的对其各自的优点进行吸纳、同时克服其弊端的施工方法,使其充分满足支撑结构的需要,同时又满足后续施工方便快捷、考虑环境因素、资金成本及其它设计、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顺作法(后文中简称为A类施工法)和逆作法(后文中简称为B类施工法)在施工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并综合利用其各自的优点,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同时考虑环境因素、资金成本及其它设计、使用的需要的新型的基坑新型内支撑的施工方法,尤其适合于大面积基坑的支护以及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和其它多层地下结构的有效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坑新型内支撑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S1、通过设计、施工,将原有横向内支撑梁转化成变形支撑梁,作为主体结构梁和/或主体结构板和/或主体结构柱的部分结构;
S2、在与所述变形支撑梁相关、相连的主体结构施工满足相关要求后,用与所述变形支撑梁相连的主体结构对所述变形支撑梁进行换撑;
S3、拆除所述变形支撑梁的竖向支撑立柱。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坑新型内支撑的施工方法中,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变形支撑梁与所述主体结构板的高度关系为:
所述变形支撑梁的梁面与所述主体结构板的板面同高、和/或所述变形支撑梁的梁面低于所述主体结构板的板面、和/或所述变形支撑梁的梁面低于所述主体结构板的底面,也就是说,变形支撑梁的局部梁面会出现上述任一种情况,从而对于变形支撑梁整体而言可能会产生上述一种情况、两种情况或三种情况均产生。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坑新型内支撑的施工方法中,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变形支撑梁与所述主体结构梁的高度关系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鸿彰,未经郑鸿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14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