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胺类粉状沥青抗剥落剂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8682.8 | 申请日: | 201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1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肖富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金阳道路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18 | 分类号: | C04B24/18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212003 江苏省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胺类 粉状 沥青 剥落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面工程用沥青材料的添加剂,具体是一种非胺类粉状沥青抗剥落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损害问题造成了沥青路面大面积出现松散、剥落、坑洞,明显缩短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
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防止或减轻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其中较为有效的办法有两种:(1).用消石灰或水泥取代部分矿粉;(2).在沥青中添加抗剥落剂。
水泥、消石灰具有较好的抗剥落效果,国外早在40年代就开始使用,我国的施工规范上也提倡使用水泥与消石灰。但是由于以下3个原因导致目前在我国的高速公路不用上述方法:(1).添加量非常大。沥青只占沥青混合料的5%,水泥与消石灰的添加量是沥青混合料的3%;(2).使用不方便,由于水泥与消石灰是直接加入石料中的,所以造成环境污染;(3).添加水泥与消石灰的高速公路的路面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造成路面泛白,既影响路面质量,又影响路面美观。
沥青抗剥落剂是一种减少高速公路水损害,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抵抗沥青混合料遇水后石料从混合料中剥落下来的一种沥青改性剂。
沥青抗剥落剂从形态上分有液体、固体(粉状、片状)二种,从化学性能分有胺类、非胺类二种。从使用情况来看,液体使用方便,固体的价格低,但使用不方便。从其粘附性机理来看,胺类属物里吸附,非胺类属于化学吸附。对于胺类抗剥落剂,由于胺类性质受热易分解,稳定性相对差,胺类的沥青抗剥落剂的长期耐老化性能不好,根据规范试验,将胺类沥青抗剥落剂进行163℃,5小时的老化后,粘附性可以达到5级为合格,在163℃老化10小时后,粘附性达不到5级,其中部分为4级(不合格),继续163℃老化20小时,直至48小时后,沥青抗剥落剂全部失效,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与没有添加沥青抗剥剂时一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长期老化、使用成本低、使用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的非胺类粉状沥青抗剥落剂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非胺类粉状沥青抗剥落剂的组成成份为木质素磺酸钠和硅藻土,两种成份的重量比为(4~5)∶(6~4)。上述两种成份以粉未状混合均匀,形成抗剥落剂产品。
本发明的非胺类粉状沥青抗剥落剂的使用方法是将上述抗剥落剂与热沥青进行混合均匀,抗剥落剂的重量占热沥青重量的0.2~0.4%。
本发明的优点体现在:
1、将本发明的抗剥落剂用于沥青改性,其耐长期老化的性能优于传统胺类抗剥落剂。
2、产品成本低。
3、传统抗剥落剂大多来源于石油制品,不可再生。本发明的抗剥落剂主要原料源于植物表面活性剂,可再生,对环境污染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胺类粉状沥青抗剥落剂,由重量比1∶1的木质素磺酸钠和硅藻土以粉末状混合组成。
成品外观:浅灰色粉状体;
失效温度:>300℃;
溶解性:与热熔沥青有良好的相容性;
安全性:无毒、无异味、无污染、不易燃。
将其与型号AH-70的热沥青充分混合,抗剥落剂的重量占热沥青重量的0.3%,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对其进行老化前后的粘附性对比试验,结果如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金阳道路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镇江金阳道路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86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