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观赏菊花蚜虫的杀虫剂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4809.9 | 申请日: | 2012-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8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707 | 分类号: | A01N43/707;A01N43/40;A01P7/0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62737 山东省潍坊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观赏 菊花 蚜虫 杀虫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剂,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治观赏菊花蚜虫的杀虫剂。
背景技术
在倡导绿色和保护环境的今天,多种高毒和高残留化学物已被限量或停产。而有机磷、有机氨、拟除虫菊酯、苯甲酰脲类和生化等农药,经复配组合已使原有的毒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并且由于累年使用的结果,致使虫体耐药性和抗药性逐年增强,交替使用的效果也十分理想。农用除虫剂的实际稀释量已远远超出其限用范围,农产品化学物残留远达不到无公害的要求,逐年增加的农药需求量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其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更不容忽视。近几年因农药而引发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危害菊花的蚜虫主要有棉蚜用赤蚜、菊姬长管蚜。它们群集于叶片、幼茎、芽心、花瓣等幼嫩部位,刺吸汁液,造成受害部位皱缩畸形,严重时叶片黄落,花蕾败坏,花期缩短。另外,蚜虫排泄的蜜露还可诱发病虫害。蚜虫体小,一般有具翅和无翅个体,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卵胎生和卵生,体色也有绿色、黄色或浅绿、深青等色,差异较大。危害菊花的蚜虫每年也可繁殖20~30代。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其繁殖,所以蚜虫的危害一般有两个高峰期,即春季的4~5月及秋季的9月。
目前,对观赏菊花蚜虫的防治一般用20%杀灭菊酯乳油2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50%灭蚜松翠油 1500倍液等喷洒。但上述杀虫剂存在诸多缺点:
1、 防治效果差;
2、 速效性差,药性见效慢;
3、 选择性差,对益虫均有害;
有毒,易残留,均含有对人畜有害成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治效果好、速效性和选择性强以及无毒、不易残留的防治观赏菊花蚜虫的杀虫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观赏菊花蚜虫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包括吡蚜酮和烯啶虫胺,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60~20):(30~5)。
作为一种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40:20。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60:30。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60:20。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60:5。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20:5。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20:15。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重量百分比为20:30。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杀虫剂的助剂为NNO,所述连续相为高岭土。
所述NNO所占杀虫剂总量的5%。
吡蚜酮作用方式独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烯啶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作用靶标为害虫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正常的刺激传导。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强、杀虫谱广等特性。
NNO化学名称亚甲基双荼磺酸钠,分子式为CH2(C10H6SO3Na)2 或 C21H14O6S2Na2,为米棕色粉状,易溶于任何硬度的水中。NNO具有优良扩散性和保护胶体性能,但无渗透起泡等表面活性,对蛋白质及聚酰胺纤维有亲和力,对棉、麻等纤维无亲和力。
将吡蚜酮异和烯啶虫胺按比例混合制成杀菌剂,利用两者不同的杀虫机理,使二者在杀虫方面能够互补,取长补短,在保证使用药品都是低毒的前提下,快速地从不同的机理着手杀灭蚜虫,喷洒后见效快,防治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48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