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傅里叶梅林域的二维三维图像配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5232.5 | 申请日: | 201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9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贾克斌;魏嵬;贾晓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T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傅里叶 梅林 二维 三维 图像 方法 | ||
1.一种基于傅里叶梅林域的二维三维配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将二维真实投影图像I1(x,y)由DICOM服务器调入配准PC,图像的大小是PxP,其中x是图像的横坐标y是图像的纵坐标且满足0≤x≤P-1;0≤y≤P-1;x,y∈整数,P是二维图像的单边长度。
B:将三维图像V由DICOM服务器调入配准PC,三维图像的大小是Width x Height x Depth,其中Width是三维图像的长,Height是三维图像的高,Depth是三维图像的宽。
C:建立投影模型,包括步骤:
C01在三维图像中心建立三维图像直角坐标系A1A2A3,且坐标系原点O位于三维图像中心,坐标轴A1,A2,A3分别正交于三维图像相对应的外平面;
C02建立投影模型直角坐标系B1B2B3,投影模型直角坐标系B1B2B3和三维图像直角坐标系A1A2A3重合且B1,B2,B3坐标轴分别与A1,A2,A3坐标轴同向,记投影模型坐标系B1B2B3的坐标原点为ISO;
C03虚拟X射线源设定在B3轴正半轴上,由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ISO的距离记为D1;
C04虚拟投影平面垂直于B3轴,虚拟投影平面和B3轴的交点位于B3轴的负半轴,交点位于虚拟投影平面的中心,交点和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ISO的距离记为D2;
C05将虚拟X射线源和虚拟投影平面相对三维图像的运动描述为投影模型坐标系B1B2B3在三维图像坐标系A1A2A3内的旋转和平移,包括:绕B1轴旋转参数R1,绕B2轴的旋转参数R2,绕B3轴的旋转参数R3,沿B1轴的平移T1,沿B2轴的平移T2;
C06投影模型自身的变化由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ISO的距离D1和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ISO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描述;
D:初始化待确定的参数,令绕B1轴的旋转角度R1=0,绕B2轴的旋转角度R2=0,绕B3轴的旋转角度R3=0;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2*D其中D是三维图像对角线长度,
E:将二维真实投影图像作为配准的对象,对绕B1轴旋转角度R1和绕B2轴旋转角度R2进行优化,设优化次数为Count,第Count次对绕B1轴旋转角度R1优化结果为第Count-1次对绕B1轴旋转角度R1优化结果为第Count次对绕B1轴旋转角度R1优化空间为第Count次对绕B2轴旋转角度R2优化结果为第Count-1次对绕B2轴旋转角度R2优化结果为第Count次对绕B2轴旋转角度R2优化空间为优化步骤包括:
E01令优化次数Count=0,第Count-1次对绕B1轴旋转角度R1优化结果第Count-1次对绕B2轴旋转角度R2优化结果
E02令绕B2轴旋转角度R2的值为在绕B1轴旋转角度R1的第Count次优化空间内进行间隔为等间隔采样,其中为
E03在绕B1轴旋转角度R1的每个采样值上,对绕B2轴旋转角度R2的第Count次优化空间为
E04在每一个采样点上生成仿真投影DRR,记为I2(x,y),其中x是图像的横坐标y是图像的纵坐标且满足0≤x≤P-1;0≤y≤P-1;x,y∈整数,P是二维图像的单边长度;
E05计算每一个DRR和真实投影间的相似度;相似度计算包含以下步骤:
E0501应用Sobel滤波器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I1(x,y)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I2(x,y)分别进行滤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增强图像J1(x,y)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增强图像J2(x,y)。
E0502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增强图像J1(x,y)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增强图像J2(x,y)进行DFT变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F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F2(u,v),其中
E0503计算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F1(u,v)的幅度谱|F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F2(u,v)的幅度谱|F2(u,v)|,其中分别代表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F1(u,v)的实部和虚部,分别代表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F2(u,v)的实部和虚部;
E0504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频谱的幅度谱|F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频谱的幅度谱|F2(u,v)|进行梅林变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图像FM1(ρ,θ)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图像FM2(ρ,θ),其中
E0505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图像FM1(ρ,θ)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图像FM2(ρ,θ)再次进行DFT变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其中
E0506计算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的幅度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的幅度谱|G2(u,v)|,其中分别代表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的实部和虚部,分别代表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的实部和虚部;
E0507计算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的幅度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的幅度谱|G2(u,v)|的相似度Sim,其中
E06在对所有的采样点进行相似度计算后得到优化空间,在优化空间中寻找全局最大值,其对应的坐标分别是第Count次优化后绕B1轴旋转角度最优值和第Count次优化后绕B2轴旋转角度最优值其中参数Count是优化的次数;
E07令Count=Count+1重复步骤E03-E05直到并且其中εR1是绕B1轴旋转角度R1要求达到的精确度,εR2是绕B2轴旋转角度R2要求达到的精确度,记绕B1轴旋转角度最终优化值为R1opt,绕B2轴旋转角度最终优化值为R2opt;
F:计算绕B3轴旋转角度R3,包括以下步骤:
F01以最新估计的参数为基准,包括绕B1轴旋转角度R1=R1opt,绕B2轴旋转角度R2=R2opt,绕B3轴旋转角度R3=0,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2*D,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0.5*D,沿B1轴平移T1=0,沿B2轴平移T2=0生成仿真投影DRR,其中D是三维图像对角线长度,
F02重复步骤E0501-E0505,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
F03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进行相位相关运算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谱R(u,v),其中其中是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的共轭;
F04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谱R(u,v)进行IDFT变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图像r(x,y),其中
F05在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图像r(x,y)上查找最大值点,其对应的纵轴上的坐标值乘以系数得到绕B3旋转角度R3的最优值R3opt;
G:对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D1进行优化,包括以下步骤:
G01令优化次数Count=0,第Count-1次优化的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的最优值
G02对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D1的优化空间为
G03以最新优化的参数为基准,包括绕B1轴旋转角度R1=R1opt,绕B2轴旋转角度R2=R2opt,绕B3轴旋转角度R3=R3opt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0.5*D,沿B1轴平移T1=0,沿B2轴平移T2=0,对所有采样点生成仿真投影DRR;
G04对每一幅仿真投影DRR重复步骤E0501-E0507计算DRR与真实投影图像的相似度,得到相似度分布;
G05在相似度分布中找到最大相似度并记相应的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值为第Count次优化的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的最优值
G06令Count=Count+1重复G02-G05直到Count≥2,记优化后的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的最优值为D1opt;
H:对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进行优化,其步骤包括:
H01首先以最新估计的参数为基准,包括绕B1轴旋转角度R1=R1opt,绕B2轴旋转角度R2=R2opt,绕B3轴旋转角度R3=R3opt,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D1opt,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0.5*D,沿B1轴平移T1=0,沿B2轴平移T2=0生成仿真投影DRR,其中D是三维图像对角线长度,
H02重复步骤E0501-E0505,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
H03将二维真实投影图像傅立叶梅林频谱G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进行相位相关运算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谱R(u,v),其中是二维仿真投影图像傅立叶梅林频谱G2(u,v)的共轭;
H04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谱R(u,v)进行IDFT变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图像r(x,y),其中
H05在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傅立叶梅林频谱的相位相关图像r(x,y)上查找最大值点,找到全局最大值,其对应的横轴上的值乘以系数得到尺度参数a,a代表着图像的缩放比例,通过尺度参数a可以计算出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之间的近似距离D2Est,D2Est=a*(D1opt+D2Curr)-D1opt,式中D1opt是虚拟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的最优值,D2Curr是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的初始距离,其值为0.5*D,D是三维图像对角线长度,
H06令优化次数Count=0,第Count-1次优化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的初始值
H07在参数优化范围
H08对每一个采样点生成仿真投影DRR;
H09对每一个仿真投影DRR求其与真实投影图像缩放比例的一致性,步骤包括:
H0901重复步骤E0501-E0502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F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F2(u,v);
H0902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F1(u,v)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F2(u,v)进行相位相关运算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谱Q(u,v),其中
H0903对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谱Q(u,v)进行IDFT变换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图像q(x,y),其中
H0904求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图像q(x,y)的直方图histo(rk)=nk,其中rk是第k级灰度,nk是图像中灰度级为rk的像素个数,对直方图进行能量归一化得到能量归一化直方图rK=0,1,...MaxVal,其中MaxVal表示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图像q(x,y)中最大灰度值,n表示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图像q(x,y)中像素总数,根据能量归一化直方图求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图像q(x,y)的信息熵E,其中
H10求优化空间中最小值,其对应的投影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的值记为第Count次优化的投影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的最优值
H11令优化次数Count=Count+1,重复步骤H07-H10,直到Count≥2记优化后参数值为D2opt;
I:计算沿B1轴平移T1和沿B2轴平移T2,步骤有:
I01根据当前的优化参数值,包括绕B1轴旋转角度R1=R1opt,绕B2轴旋转角度R2=R2opt,绕B3轴旋转角度R3=R3opt 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D1opt,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D2opt,沿B1轴平移T1=0,沿B2轴平移T2=0生成仿真投影DRR;
I02重复步骤H0901-H0903得到二维真实投影图像的频谱和二维仿真投影图像的频谱的相关图像q(x,y)
I05查找图像q(x,y)中的最大值,其对应的横坐标记为沿B1轴平移T1的最优值T1opt,纵坐标记为沿B2轴平移T2的最优值T2opt
J:更新初始化参数,包括绕B1轴旋转角度R1=R1opt,绕B2轴旋转角度R2=R2opt,绕B3轴旋转角度R3=R3opt X射线源到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距离D1=D1opt,投影模型坐标系坐标原点到虚拟投影平面距离D2=D2opt,沿B1轴平移T1=T1opt,沿B2轴平移T2=T2opt,重复步骤D-H,使得参数变化小于阈值,包括|ΔR1|<1°,|ΔR2|<1°,|ΔR3|<1°,|ΔT1|<2,|ΔT2|<2,其中ΔR1是两次优化间绕B1轴旋转角度R1的变化量,ΔR2是两次优化间绕B2轴旋转角度R2的变化量,ΔR3是两次优化间绕B3轴旋转角度R3的变化量,ΔT1是两次优化间沿B1平移T1的变化量,ΔT2是两次优化间沿B2平移T2的变化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523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圈绕线装置以及线圈绕线方法
- 下一篇:用于近场光学换能器的热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