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6187.7 | 申请日: | 201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8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郭宝林;张国柱;胡强;潘俊辉;孙牧;贾仁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宝林 |
主分类号: | F26B3/02 | 分类号: | F26B3/02;F26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220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闭式 鼓风 烘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尤其是指一种铁路罐车鼓风烘干用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采用PLC控制、TiO2紫外光解催化氧化等技术实现铁路罐车密闭鼓风烘干,并将烘干风进行收集处理,无害排放的功能。属于铁路罐车清洗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化工品、油料的运输方式经常采用铁路运输的形式,主要以铁路罐车为载体,当罐车换装产品及检修时必须进行内壁清洗,目前铁路罐车清洗清洗方法多采用蒸汽蒸熏法、水射流清洗法。不论采用哪种清洗方法,清洗铁路罐车的最后一道工艺都必须对罐车进行鼓风吹干,最后才能对罐车进行检验。目前所采用的烘干工艺均采用直接对铁路罐车敞开鼓风,在烘干过程中大量有害有毒气体挥发于大气中,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目前鼓风工艺的操作大多采用手动启动鼓风机,人工收放帆布鼓风风筒,不仅严重威胁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增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罐车的烘干效率也较低,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目前铁路罐车烘干工艺的不足,提出一种铁路罐车鼓风烘干用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包括控制装置、带加热器的鼓风机、升降机构、罐口密封装置、伸缩式进风筒、伸缩式出风筒、压力安全阀、压力变送器、光解催化氧化装置及引风机等等。
控制装置包括PLC、按钮、指示灯、中间继电器等元件。按钮通过电缆与PLC输入模块端子连接。指示灯通过电缆与PLC输出模块端子连接。压力变送器通过屏蔽电缆与PLC模拟量输入模块端子连接。鼓风机、升降机构、引风机的控制元件通过中间继电器与PLC输出模块端子连接。
升降机构由导轨、导轮、滑动支撑座、两级伸缩杆、进风筒固定托架等构成。
罐口密封装置包括圆锥式罐盖、密封圈构成。罐盖上相应位置安装压力变送器及压力安全阀,圆锥式罐盖与两级伸缩杆紧固安装,密封圈与圆锥式罐盖连接,用于与铁路罐车口密封。
光解催化氧化装置采用现有技术,选用SPM-系列TiO2紫外光解催化氧化除臭设备,其型号为SPM-B60。。
其中,鼓风机的风管线与伸缩式进风筒一端连接,伸缩式进风筒另一端穿过圆锥式罐盖后,末端固定于进风筒固定托架上。压力变送器安装于圆锥式罐盖一侧,并通过屏蔽电缆与控制装置中的PLC模拟量输入模块端子连接。压力安全阀安装于圆锥式罐盖另一侧。伸缩式出风筒一端紧固于圆锥式罐盖上,另一端通过法兰与光解催化氧化装置的风管连接。升降机构的导轨固定于烘干站台上方。导轮与导轨配合安装,可在导轨内滑动。滑动支撑座一端固定在导轮上,另一端与伸缩式出风筒和伸缩式进风筒固定。两级伸缩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滑动支撑座上,另一端穿过圆锥式罐盖后,末端固定于进风筒固定托架上。
本发明一种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其优点及功效在于:本发明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取代了目前铁路罐车敞开式鼓风烘干的模式,采用密闭式鼓风烘干模式,不仅提高了罐车烘干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而且采用光解催化氧化技术,将烘干风进行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大大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a本发明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1b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本发明控制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
1、铁路罐车 2、圆锥式罐盖 3、鼓风机
4、伸缩式进风筒 5、伸缩式出风筒 6、压力安全阀
7、压力变送器 8、光解催化氧化装置 9、导轨
10、导轮 11、滑动支撑座 12、两级伸缩杆
13、进风筒固定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a、图1b所示,一种密闭式鼓风烘干装置,包括控制装置、带加热器的鼓风机3、升降机构、罐口密封装置、伸缩式进风筒4、伸缩式出风筒5、压力安全阀6、压力变送器7、光解催化氧化装置8及引风机(图中未示)等等。
控制装置包括PLC、按钮、指示灯、中间继电器等元件。按钮通过电缆与PLC输入模块端子连接。指示灯通过电缆与PLC输出模块端子连接。压力变送器通过屏蔽电缆与PLC模拟量输入模块端子连接。鼓风机、升降机构、引风机的控制元件通过中间继电器与PLC输出模块端子连接,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宝林,未经郭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61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