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7200.3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5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孝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孝谷 |
主分类号: | F16H31/00 | 分类号: | F16H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423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周运动 变为 直线运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特别是能把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技术。
背景技术
把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输出,现在用的齿轮与齿条结合等方式,是将圆周运动的任何一个转动角都变为直线运动,不存在有某些转动角不变为直线运动的非输,即都是连续性的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输出方式,而不是间歇性的把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输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间歇性的把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输出的装置,即圆周运动仅限定在某一个角转动,或某一些转动角才有直线运动输出的连续性圆周运动变为间歇性直线运动输出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
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装置,包括两个有内齿环和外齿环的内外环齿轮1,两个内外环齿轮1的外齿环相互齿合转动连接,两个内外环齿轮1分为主动内外环齿轮1-1和从动内外环齿轮1-2,其特征在于:齿合转动连接的两个内外环齿轮1的同一面还分别设置有助力装置,助力装置包括压力滑动装置2和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
压力滑动装置2包括压力滑动杆5、底框板7和滑动杆回位弹簧8;底框板7固定在内外环齿轮1的有内齿环轮圈9面,底框板7内嵌有压力滑动杆5和滑动杆回位弹簧8,压力滑动杆5的两端长出底框板7的两端,压力滑动杆5的一端指向内外环齿轮1的中心区域,在压力滑动杆5不受压力的状态,压力滑动杆5的另一端稍长出内外环齿轮1的外缘;底框板7、压力滑动杆5和滑动杆回位弹簧8三者组成压力滑动杆5可在底框板7内往复直线滑动,和滑动杆回位弹簧8能使压力滑动杆5自动复位的装置;
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包括支架10、凹形转动杆11、推杆12和小齿轮6;支架10固定在内外环齿轮1的有内齿环轮圈9面;凹形转动杆11的凹形段位于支架10的两块支撑板13之间,凹形转动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13同轴式转动连接,其凹形转动杆11的一端与小齿轮6固定连接,小齿轮6的外齿环与内外环齿轮1的内齿环咬合;推杆12一端与凹形转动杆11成转动连接,推杆12另一端与压力滑动杆5接触,推杆12中间与齿轮中心转轴14成转动连接;
齿轮中心转轴14的中心与小齿轮6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压力滑动杆5成夹角;
两个内外环齿轮1转动到一定角度时,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压力滑动杆5一端与主动内外环齿轮1-1的压力滑动杆5接触;从动内外环齿轮1-2压力滑动杆5的另一端为直线推动端16,直线推动端16高于主动内外环齿轮1-1和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助力装置,而且位于从动内外环齿轮1-2边缘的外面。
两个内外环齿轮1的压力滑动杆5要在两个内外环齿轮1转到一定角度时接触,这时从动内外环齿轮1-2压力滑动杆5受主动内外环齿轮1-1压力滑动杆5推动作直线运动。助力原理是:从动内外环齿轮1-2压力滑动杆5推动运动方式变化装置3的推杆12,推杆12使小齿轮6转动,小齿轮6通过与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内齿环轮圈9驱使从动内外环齿轮1-2转动,起助力作用。这样,从动内外环齿轮1-2被两个力量驱动:一个是从动内外环齿轮1-2小齿轮6通过与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内齿环轮圈9助力驱使从动内外环齿轮1-2转动;二是普通的驱动方式,即主动内外环齿轮1-1与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外齿环相互咬合驱动。从动内外环齿轮1-2向外输出两种运动:一是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压力滑动杆5向外输出直线推动力,一是从动内外环齿轮1-2外缘齿向外输出圆周运动。
两个内外环齿轮1的两个压力滑动杆5要在两个内外环齿轮1转到一定角度时接触,这时从动内外环齿轮1-2压力滑动杆5受主动内外环齿轮1-1压力滑动杆5推动。从动内外环齿轮1-2压力滑动杆5向远离主动内外环齿轮1-1的方向直线滑动,由于从动内外环齿轮1-2直线推动端16高于主动内外环齿轮1-1和从动内外环齿轮1-2的助力装置,而且位于从动内外环齿轮1-2边缘的外面,则直线推动端16就可推动从动内外环齿轮1-2边缘外面的物体直线性的远离从动内外环齿轮1-2,即达到从动内外环齿轮1-2向其它物体输出直线运动的推力。
齿轮中心转轴14的中心与小齿轮6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压力滑动杆5成5-20度的夹角。能使两个内外环齿轮1上的压力滑动杆5接触时,力的传递较优化。
凹形转动杆11与支架10之间连接有弧线回位弹簧15。如果凹形转动杆11在一次被压力滑动杆5推动后不能转到最佳的再被推动位置,可用弧线回位弹簧15把凹形转动杆11弧线形的拉回原最佳的再被推动位置,以利于被压力滑动杆5下次推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孝谷,未经陈孝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72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